漏芦的别名如下:
野兰:这是漏芦最常见的别名之一,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狼头花:这一别名形象地描述了漏芦的外观特征,因其花序形状类似狼头而得名。
鬼油麻:这一别名较少见,但在一些文献中也有提及。
独花山牛蒡、和尚头花:这些别名多用于描述漏芦的形态特征,常见于植物学或中药学文献中。
此外,漏芦还有一些地方性别名,如大脑袋花、郎头花等,但这些名称的使用频率较低。功效与作用
1.清热解毒:漏芦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炽盛引起的痈疽发背、乳房肿痛、瘰疬疮毒等病症。
2.消痈散结:能消散痈肿,促进脓液排出,对于疮痈初起红肿热痛者,常与连翘、大黄等配伍应用;对于乳房红肿疼痛欲成痈肿者,常与瓜蒌、蒲公英、贝母等配合使用。
3.通经下乳:可用于治疗乳汁不通,常与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以增强通乳的效果。
4.舒筋通脉:适用于湿痹拘挛、骨节疼痛等症,能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5.其他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漏芦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抗氧化、保肝、抗菌、抗炎、镇痛等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禁忌
1.孕妇禁用:漏芦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妇服用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应禁用。
2.气虚者忌用:漏芦苦寒,易伤正气,气虚者服用可能会加重气虚症状,故气虚者忌用。
3.疮疡平塌不起者忌用:此类患者使用漏芦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不宜使用。
4.儿童慎用: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使用漏芦时应谨慎。
中医药理
1.性味归经:漏芦味苦、咸,性寒,有毒,归胃经。
2.功效主治:根据《神农本草经》等古籍记载,漏芦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等。其清热解毒、消痈肿的功效,是因其苦寒之性能够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通经下乳则是因为其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使乳汁通畅。
3.配伍应用:在临床应用中,常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情进行配伍。如治疗乳痈肿痛,可与蒲公英、金银花等配伍;治疗痈疽发背,可与黄芪、连翘等配伍;治疗乳汁不通,可与王不留行、路路通等配伍。
4.使用注意:内服用量不宜超过10g,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外用时应适量,避免大面积使用。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漏芦的食用方法》
漏芦鸡蛋汤
1.材料准备:漏芦10克,鸡蛋100克。
2.制作方法:将漏芦洗净,放入锅中,加一大碗清水,煮熬15分钟后,去掉药渣,烧开后,打入鸡蛋即成。
3.功效:具有催乳的功效,适用于产后乳汁不通者。
漏芦猪蹄粥
1.材料准备:猪蹄1只,通草3克,漏芦10克,粳米100克,葱白、味精、精盐各适量。
2.制作方法:通草、漏芦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熬煮,至汁浓,去渣取汁。锅置火上,放入猪蹄、药汁、粳米、葱白,加清水适量煮至肉烂熟,加入味精、精盐调味即可食用。
3.功效:具有通乳汁、利血脉的作用,适于产后无奶、乳汁不通者食用。
漏芦炖鸡
1.材料准备:漏芦适量,鸡1只,姜片、葱段、料酒、盐各适量。
2.制作方法:将鸡洗净,切块,焯水后捞出。漏芦洗净,与鸡块一起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葱段、料酒和适量清水,炖盅加盖,放入锅中,隔水炖2-3小时,至鸡肉熟烂,加盐调味即可。
3.功效:可发挥漏芦的清热解毒功效,同时增加鸡汁的风味,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漏芦豆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