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蒺藜子

蒺藜子的别名有:

1.刺蒺藜:因其果实带有硬刺而得名,是蒺藜子最常见的别名之一。

2.白蒺藜:指的是蒺藜子的一种,表面呈白色或灰白色。

3.硬蒺藜:强调蒺藜子的质地坚硬,不易破碎。

4.蒺骨子:是蒺藜子的一种俗称,常用于指代其坚硬的果核。

5.茨:在《诗经》中就有记载,是蒺藜子的古老别名。

6.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这些别名在《本经》等古籍中有所记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7.三角蒺藜、三角刺:因蒺藜子的果实呈三角形,且带有刺而得名。

8.野菱角:因其形状与菱角相似,但生长在野外而得名。

9.杜蒺藜:在《圣惠方》中被提及,是蒺藜子的一种别名。

10.蒺藜狗子、蒺藜蓇葖:这些别名在不同地区或文献中被用来指代蒺藜子。

功效作用

1.平肝解郁:蒺藜子具有平肝解郁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肝郁胁痛等症状。

2.活血祛风:蒺藜子能够活血祛风,可用于治疗风热头痛、风疹瘙痒等症状。

3.明目止痒:蒺藜子有明目止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目赤翳障、皮肤瘙痒等症状。

4.其他作用:蒺藜子还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增强精力、补肾益气、调节血脂、降血糖等作用。

禁忌

1.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蒺藜子性温,味辛、苦,有小毒,血虚气弱及孕妇应慎用。

2.避免超大剂量应用:蒺藜子全株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产生窒息,因此应避免超大剂量应用。

中医药理

1.化学成分:蒺藜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刺蒺藜苷、紫云英苷、山柰素-3-芸香糖苷、山柰素、哈尔满碱、哈尔明碱、山柰酚、木犀草素、薯蓣皂苷元、海可皂苷元等。

2.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蒺藜子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

2.对心脏的作用:蒺藜皂甙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减慢心律的作用,亦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3.利尿作用:蒺藜子水煎剂及其灰分的水提取物有利尿作用。

4.强壮作用和抗衰老作用:蒺藜皂甙对机体有一定的强壮作用,对机体衰老过程中某些退化性变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对性机能的作用:蒺藜茎叶总皂甙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

6.其他作用:蒺藜子还具有抗胆碱酯酶活性、中枢兴奋作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等作用。

《蒺藜子的食用方法》

直接食用

1.去刺后食用:将蒺藜子的刺去除后,可以直接食用。蒺藜子的种仁部分可食用,味道微苦,后味有辛甜的感觉。

2.炒后食用:把蒺藜子炒至微黄色后食用,炒后的蒺藜子口感会有所改变,苦味可能会减轻。

制作成食品

1.磨粉做饼或蒸食:在古代荒年时,人们会将白蒺藜炒黄去刺后磨成面粉状,做成饼或蒸食以充饥。

2.泡茶饮用:将蒺藜子泡茶饮用,如唐朝的永乐公主就以蒺藜子为茶,常服不辍,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药用食用方法

1.煎汤:将蒺藜洗净后煎汤饮用,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红枣等食材,以增强口感和营养价值,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症状。

2.煮粥:把蒺藜加入粥中煮熟,可滋补身体、增强免疫力,煮粥时还可加入红枣、枸杞等食材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

3.炖汤:与其他食材一起炖煮制作药膳,如蒺藜红枣汤、蒺藜枸杞茶等,有滋补身体、调理身体的作用。

4.研末冲服:将蒺藜子研成细末,每次用新汲的井水送服二钱,一日三次,可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或作为日常保健。

需要注意的是,蒺藜子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食用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过量食用导致不良反应。

《蒺藜子的丹方》

固真丹

1.出处:《鸡峰》卷七。

2.组成:天雄(长者)1对,鸡头壳50个,覆盆子半升,龙骨(白者)4两,家韭子半升,莲花蕊(7月7日采者,窨干)4两,陕西白蒺藜2升。

3.制法:以水7升,煮陕西白蒺藜2升,耗至5升,去蒺藜子,将所煎汁再入银锅内熬如饧状,又入白沙蜜4两,同熬数沸,将此膏子同和上药末,看稀稠得所,丸如梧桐子大。

4.功能主治:固真壮阳气。主梦遗妄泄,虚损真耗等疾。

5.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空心温酒送下。服至100日,精气固密,神彩倍常。

6.注意事项:忌葵菜、车前子等。

蒺藜子散

1.出处:《卫生总微》卷十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组成:蒺藜子半掬。

3.制法:上为细末。

4.功能主治:鼻塞不闻香臭,水出不止。

5.用法用量:以水1小盏,煎至减半。令患者仰卧,满含饭一口,以药汁灌鼻中。不过再即嚏而气出。

蒺藜子散

1.出处:《圣济总录》卷十一。

2.组成:蒺藜子(炒,去角)2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荆芥穗1两,羌活(去芦头)1两,防风(去叉)1两,苍术(米泔浸1宿,刮皮,锉,炒)4两。

3.制法:上为散。

4.功能主治:风瘙皮肤瘾疹痒痛,或有细疮。

5.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温酒或腊茶调下,不拘时候。

蒺藜子散

1.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2.组成:蒺藜子(炒,去角)2两,贝母(去心)2两。

3.制法:上为散。

4.功能主治:产困乏,腹痛,目有所见,儿及衣俱不下。

5.用法用量:贝母散(《普济方》卷三五六)。

蒺藜汤

1.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2.组成:蒺藜子(炒,去角)附子(炮裂,去皮、脐)山栀子仁各30克。

3.制法:上三味,哎咀如麻豆。

4.功能主治:治阴疝,牵引小腹作痛,小便不利,手足逆冷,或腹胁闷痛。

5.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蒺藜汤

1.出处:《外科大成》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