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的盛夏,洛阳城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酷热难耐。烈日高悬,毫无遮拦地炙烤着大地,城中的石板路被晒得滚烫,鞋底踩上去都能感觉到微微发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闷热气息,仿佛连呼吸都带着滚烫的温度。街边的树木像是被抽干了水分,树叶打着卷,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偶尔有一丝微风拂过,也难以带来丝毫凉意。行人寥寥无几,偶尔有几个也是脚步匆匆,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急于寻找一处阴凉之地躲避这酷热,街边的店铺大多半掩着门,店主们也都慵懒地坐在店内,期盼着这恼人的酷热能早日退去。
袁术率领着两万精兵,在这样的酷热中抵达了洛阳城外。他骑在高头大马上,望着洛阳城高大巍峨的城墙,心中感慨万千。这座承载着大汉王朝荣耀与兴衰的都城,如今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朱红色的城墙历经岁月的侵蚀,虽依旧高大雄伟,却也难掩沧桑。城门处,士兵们手持长枪,神情倦怠地值守着,往来的百姓们神色匆匆,脸上带着对生活的忧虑。而自己即将踏入这片权力的漩涡,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袁术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未知的忐忑。
进城之后,袁术没有丝毫耽搁,立刻进宫面见灵帝。他身着崭新的官服,官服上绣着精致的花纹,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腰佩长剑,剑柄上镶嵌的宝石散发着冷冽的光芒。他迈着沉稳的步伐,在太监的引领下,穿过一道道宫门。每一道宫门都高大厚重,上面的铜钉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沿途的宫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皇家的威严与奢华。他的目光扫视着周围的一切,心中暗自感叹皇宫的威严与奢华,同时也在思索着即将到来的会面。
终于,他来到了灵帝的面前。此时的灵帝,虽然经过太医的悉心调养,身体状况稍有好转,但依旧面色苍白,形容憔悴。他靠在龙椅上,龙椅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纹,彰显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可灵帝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疲惫和忧虑,深陷的眼窝和苍白的嘴唇,都在诉说着他身体的虚弱。
袁术恭敬地行了大礼,单膝跪地,声音洪亮而坚定地说道:“臣袁术,奉陛下旨意,特来进京复命。”
灵帝看着袁术,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微微抬起手,示意袁术起身,说道:“袁爱卿,你能及时赶来,朕心甚慰。如今汉室面临诸多困境,内有宦官与外戚争权,外有黄巾余孽未平,民生凋敝,朕希望你能不负朕的重托,协助朕稳定朝局。”
袁术连忙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臣愿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的知遇之恩。”
随后,灵帝又与袁术商讨了一些军政要事,从各地的军事布防,到朝堂上的权力制衡,再到民生的安抚。袁术的回答条理清晰,见解独到,他分析着当前局势,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加强对地方豪强的管控,选拔贤能之士治理地方,以及合理调配军队资源等,让灵帝对他更加满意。灵帝不住地点头,眼中的忧虑似乎也减轻了几分。
从皇宫出来后,袁术便开始着手整合南北军。南北军作为京城的重要军事力量,一直以来都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如今,袁术肩负着灵帝的重托,要将这五万军队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袁术首先对南北军的将领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他乔装打扮,混入军营,与士兵们交谈,观察将领们的治军方式和带兵风格。他发现,在南北军中有两位将领,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有着非凡的才能和威望,他们便是张辽和高顺。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他身材魁梧,身形挺拔如松,面容刚毅,轮廓分明的脸上透着一股坚毅之气,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出坚定和果敢,仿佛能看穿一切困难。他自幼习武,精通骑射,在战场上勇猛无畏,屡立战功,士兵们对他既敬畏又钦佩。高顺,同样武艺高强,身姿矫健,而且为人正直,治军严谨。他所率领的部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战斗力极强,在军中素有威望,士兵们都以成为他麾下的一员为荣。
袁术深知这两人能力出众,若能将这两人收入麾下,对于自己掌控南北军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于是,他亲自前往军营,找到了张辽和高顺。
在军营中,袁术见到了张辽和高顺。营帐内,简陋的桌椅摆放整齐,墙上挂着一幅幅行军地图。袁术开门见山地说道:“二位将军,我袁术久闻你们的大名。如今洛阳形势复杂,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承蒙陛下信任,命我整合南北两军,我初来洛阳,对南北两军中事宜不熟。但我深知,要想重振汉室,离不开像二位这样的英雄豪杰。我希望二位能够加入我的阵营,我们一起为陛下效力,匡扶汉室,平定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