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之战大获全胜后,袁术便全身心投入到战后的重建与修整之中。他亲自巡查城内各处,指挥士兵帮助百姓清理废墟、修缮房屋,还开仓放粮,赈济那些在战火中失去生计的民众。一时间,南阳城虽满目疮痍,却处处涌动着生机与希望。集市逐渐恢复热闹,孩童们在街巷中嬉笑玩耍,百姓们对袁术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深知,是袁术给了他们重新生活的机会。
然而,天下局势依旧动荡不安。一日,朝廷的加急军报如疾风骤雨般传来,皇甫嵩在冀州与黄巾军的战斗陷入了僵局,形势岌岌可危,急需支援。袁术不敢有丝毫懈怠,当即传令全军,迅速整军备战。士兵们听闻军令,立刻行动起来,收拾行囊、检查兵器,整个军营瞬间充满了紧张的气息。
大军一路向北行进,深秋的冷风呼啸着,如刀割般划过将士们的面庞,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无畏。当行至真定附近时,远处突然传来阵阵喊杀声和哭喊声。袁术心中一紧,立刻派出侦察兵前去探查。很快,侦察兵回报,原来是一小股黄巾军正在攻打赵家庄。
袁术眉头紧锁,看着地图沉思片刻,转头对众将说道:“百姓乃国家之本,如今赵家庄百姓身处危难,我等身为朝廷将士,岂能见死不救?”众将纷纷点头称是。于是,袁术点齐精锐,向着赵家庄疾驰而去。
抵达赵家庄时,只见黄巾军将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攻势猛烈,村民们凭借着简陋的防御工事苦苦支撑,情况万分危急。袁术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黄巾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顿时阵脚大乱。在袁术军队的勇猛冲击下,黄巾军很快便丢盔弃甲,四散逃窜。
赵家庄的百姓们劫后余生,纷纷涌出家门,对袁术感恩戴德。庄主赵老爷子颤抖着双腿,走到袁术面前,“扑通”一声跪地,老泪纵横:“恩公啊,若不是您及时赶到,我这赵家庄可就毁于一旦了!”袁术连忙扶起赵老爷子,温言安抚:“老人家,不必如此,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人群一阵骚动,从中分开一条路,一位身高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的年轻勇士阔步走来,他径直走到袁术面前,单膝跪地,声音洪亮且坚定:“恩公此番相救,解我赵家庄于倒悬,此等大恩,云没齿难忘。云自幼勤练武艺,习得一身本领,他日恩公但有差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袁术心中一动,忙问道:“壮士高姓大名?”年轻勇士朗声道:“在下常山赵云,字子龙。”袁术一听,心中大喜,他深知常山赵子龙日后必成大器,这样的人才若能收入麾下,如虎添翼。
袁术快步上前,双手扶起赵云,满脸热忱地说道:“子龙兄弟,久仰大名!今日得见,真是天助我也!你这一身武艺,当在这乱世中建立赫赫战功。我袁术帐下,兵强马壮,粮草丰足,一心只为朝廷平定四方,还百姓太平。子龙兄弟若加入我军,咱们并肩作战,定能成就一番惊世伟业!”
赵云微微颔首,心中却泛起一丝波澜。他自幼胸怀壮志,渴望在乱世中找到明主,一展抱负,拯救天下苍生。眼前的袁术,刚刚解救了赵家庄,看起来确实有几分侠义心肠,可仅凭这一点,就要决定自己的前路吗?他想起自己这些年四处漂泊,见识过不少所谓的豪杰,其中不乏起初慷慨激昂,后来却为了私利不择手段之人。想到这里,赵云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袁术敏锐捕捉到这一细节,稍作思忖,接着诚恳说道:“子龙兄弟,我明白你心系天下,渴望一展抱负。在我这里,你绝不是一名普通将领,我会为你打造专属的练兵之法,让你的武艺和带兵才能尽情施展。每次出征,我都将重要任务交付于你,让你在战场上充分发挥,扬名立万。”
说罢,袁术转头对身旁的典韦低声吩咐。不多时,不久典韦捧来一个古朴木盒,袁术亲自接过,轻轻打开,盒中是一套寒光闪烁的亮银铠甲,甲片打磨得极为精细,纹理间透着不凡。他又从一旁拿起一杆长枪,枪身修长笔直,枪缨鲜红似火,枪尖锋利无比,在日光下闪烁着凛冽寒光。
袁术双手将铠甲与长枪递到赵云面前,言辞恳切:“子龙兄弟,这副亮银铠甲,乃是我花费重金,召集名匠,选用上等精铁打造,不仅轻便,还能抵御刀枪剑戟,保你在战场上安然无恙;这杆长枪,名为龙胆亮银枪,削铁如泥,与你可谓是相得益彰。望你收下,与我一同征战四方,共创太平盛世!”
赵云望着眼前诚意满满的袁术,又看看这精心准备的铠甲和长枪,心中不禁有些动摇。袁术的承诺听起来如此诱人,而且他确实在关键时刻救了赵家庄,或许,他真的是那个值得追随的人?想到这里,赵云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他再次单膝跪地,郑重说道:“承蒙将军厚爱,云愿追随将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小主,
袁术哈哈大笑,双手扶起赵云,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从今日起,子龙兄弟就是我军中的核心大将,我军中上下,皆以兄弟之礼待你,日后咱们生死与共,同保汉室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