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想法(二)

对于姚广孝房间众多的现代电器,朱棣是羡慕的。

尽管大明皇宫已经安装了太阳能,然而这却要依赖于天气状况,而且发的电量十分有限,能使用的电器屈指可数。

朱棣心中一直想建造大型的水电站。

如此一来,不仅能让大明的黎民百姓用上电灯,还能够开办众多工厂。

这样一来,普通民众便多了一条谋生之路,改善生活质量。

虽说这里并非大明的太和殿,而是身处 600 年后的现代社会,但姚广孝、杨士奇、夏元吉和朱勇等人皆是朱棣的心腹重臣。

对于这些肱股之臣,朱棣是信任与倚重的。

此次,他特意带杨士奇和夏元吉来到现代,让他们知晓朱瞻基拥有穿越之门。

朱棣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经过反复权衡的。

在见识过现代社会的种种,他心里十分清楚,若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大力推行改革措施以及颁布全新政令,是必须坚定走下去的道路。

然而,任何一项新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必然不可避免地会触动到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从而引发他们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阻挠行为。

因此,在推行新政的这条道路上,可以预见将会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

朱棣回想起自己过往推行的重要举措,削藩政策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但却引起了部分藩王的不满;

改革官制机构虽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也触动了一些旧官僚的利益;

而迁都北京之举更是牵扯众多,不仅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还遭遇了不少反对之声;

至于委派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虽然宣扬了国威并促进了中外交流,但同样遭到诸多质疑;

就连还没有开始的北伐蒙古这样的军事行动,也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

耗时费力在修的《永乐大典》,其编纂过程亦是充满波折。

面对种种阻碍,朱棣明白,想要顺利推动各项政策,就必须要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对每一个决策都需深思熟虑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