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章 坛根儿晓市

等包子一吃毕,傻柱骑上自行车载着何晓,一路往南朝着天坛东门的晓市奔去。

此刻正值上班高峰,道路上尽是穿着蓝、黑色制服的人群,有骑行自行车的,也有步行赶路的,何晓见此情景觉得相当新鲜。

整条路上,傻柱嘴里唠个没完,向他讲解四周的历史典故。

何晓一边听着,一边不时扭动身子以缓解不适。

傻柱骑的这辆自行车款式老旧,前头有根粗梁,后边是硬邦邦的铁座椅。

坐在上面让他感觉屁股生疼,极为难捱。

心里暗想着是不是该给自己买辆自行车。

当下自行车的价格一百多块,而他手头还拿着港币换的外汇券,可以去友谊商店购买,连自行车票都无需用到。

只不过,他在京城逗留的时间有限,真买了反倒有些可惜。

……

天坛并不太远,还没等何晓拿定主意,便已抵达目的地。

“儿子,这就是坛根晓市。”

傻柱方才停下自行车,何晓便双手一撑,身体往后一蹬,直接跳下了车。

远远望去,排列着众多摊位,这情景让何晓有些诧异。

现在都快七点了,他原以为市场早该散了,没想到正值喧嚣时刻。

内心颇为兴奋,正欲前往时,瞥见身旁傻柱正将自行车用铁链锁好,便停下脚步稍稍等候。

傻柱锁好车后,他喊了一声便径直往市场方向行进。

“何晓,要是看上什么东西你就说,爸给你掏钱。”

傻柱拍着胸脯十分豪爽。

他早晨出门的时候,把刚发的工资全都装进兜里,此刻正当底气十足之际。

“不用了,您还是自己收着吧,我就是随便转转,未必会买东西。”

何晓随口回答道。

非是何晓看不上傻柱,只是由于秦淮茹一家的存在,他口袋里顶多半块来钱。

走至近旁,何晓大致打量一眼,一大片的大爷大妈摆摊儿售卖的全是青菜。

那……古董呢?

他满腹疑窦地望向傻柱,心想这位靠谱吗?莫不是把人带到了蔬菜集市?

他也才恍然大悟,难怪刚才看见这么多人,都是买菜卖菜的买卖往来嘛。

“嗯咳……应该再里面,里面,咱们接着往里走看看。”

傻柱一看情况也蒙了圈,不对劲啊,棒梗说得明明白白这儿摆摊儿呢,难道跑错了地方?

在儿子面前多少有点挂不住,急忙加快脚步走在前方领起了路。

往内又前行十余米,绕过一个弯角,何晓眼前豁然开朗。

路旁摊位上的青菜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满目的旧物件。

有旧家具摊贩售卖旧桌子、旧椅子,也有旧报纸、小人书铺陈开来的书摊,甚至还有的售卖古式座钟与鼻烟壶,各类老物应有尽有。

嗨,傻柱倒是没有虚言,望着这些摊位何晓心中还真泛起一丝潘家园的感觉。

不过种类确实略显单薄了些。

再瞅瞅两边摊位,傻柱心里也算放下了一块石头。

回头看着自己的儿子,不禁扬眉挺胸问道:“何晓,没跟你说假话吧,你想挑啥尽管挑,父亲我刚拿到工资,钱的事情包在我身上。”

“不用了,我自己带钱了。”

何晓摇了摇头,不愿意再次承他的情谊。

沿途两侧摊档大小不一,规模大的如同小商贩,货品既多又杂;小的则仅有寥寥几件商品,看起来像自家日常用具。

何晓信步走了一阵,最终在一个摆满旧书的地摊前停下脚步。

不远处,傻柱亦步亦趋地跟着自己的儿子,看到他蹲在书摊边,也忍不住凑过去好奇张望。

“咦,这不《申报》吗?”

何晓随手从摊位上抽出一叠泛黄的旧报纸打开翻看,发现里面的内容让他颇为意外。

“原来是民国时期的报纸,还挺少见。”

他又瞄了一眼上面的日期,“民国三十八年……标题写着‘何应钦将入京组阁’……确实是份老报纸无疑了。”

仔细浏览一番,发现报纸上不仅有新闻报道,还有一些老广告,显得饶有兴趣。

“请问,你这旧报纸怎么卖呢?”

摊主是一位带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听到询问便暂时放下手中的书本,抬起头答道:“一张两毛钱。”

“每张两毛?”

何晓大致估摸了一下,书摊上的旧报纸有不少,其中既有《申报》,也有《大公报》,大多数为那个年代的老物件,加起来可能足有七八十张之多。

用十来块钱全买下来,也算不上贵,况且这些历史资料还是蛮有收藏价值的。

可就在他正打算开口时,身旁的傻柱先憋不住开炮了:

“两毛一张?你这也太狠了!这些东西用来糊墙我都嫌费事,你怎么还敢要价?”

说罢,他侧过脸对儿子叮嘱道:

“晓晓啊,咱不能被人唬弄啦!不过就是些旧报纸而已,咱们前院三大爷家堆得有的是。

回家后我去给你找几份都行!”

听完这话,何晓沉默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