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到货后,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就来到了1962年3月。
在东风厂的一号厂区三车间大门口外,数百名职工站成两列,满含兴奋和激动的望着大门里面。
也没让大家等待太久,十几分钟后一辆通体军绿色的棱角分明、充满霸气的车辆缓缓驶了出来,车头的部分还挂着一朵大红花!
大概就是这样,第一代东风猛士!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看到车辆驶出,两边的职工们顿时又跳又笑的欢呼起来!
随后驶出的还有9辆一模一样的车,穿过人群开到主席台前排成整齐的两排。
主席台上的宋远心绪万千,这两年太不容易了。
两年前生产线到货以后,宋远就和一众技术会战的专家教授们把全部精力都扑到了吃透技术、运转生产线上,就连这两年的广交会也都没去参加而是让书记钱穆带队去的。
没了宋远的忽悠,又没了层出不穷的新产品,这几次广交会上除了60年春天的那次有多士炉他们出场,签约金额2000来万美元以外,其它三次广交会都在一千万美元左右,成绩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惊艳所有人了。
60年上半年,通过技术会战东风厂算是掌握了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生产技术,成功的做到日产发动机220台、变速箱160台,合格率能达到65%。
而下半年技术会战结束以后宋远又千方百计的留下了宋教授他们,与厂里技术科一起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由黄教授带队、李副厂长配合,目的就是把生产的合格率提到90%以上。这时候受限于机械加工技术的不足,国外生产的发动机合格率也就在85-90%之间。努力了大半年以后,合格率达到了86%就死活上不去了。对此厂里也能接受!
而生产出来的发动机、变速箱,大部分被上海凤凰、长春一汽弄走了,只有小部分留给了北京汽车制造厂。没办法,北京汽车制造厂至今还没有一款大批量生产的汽车,要这么多发动机、变速箱干什么?
第二组由宋远的本家宋教授带队,主要负责研究这款发动机。宋远给的目标是先要由侧壁进气改为顶置进气。宋教授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也搞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