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寒站在城门楼上,俯瞰着下方的一千骑兵。

秋日的阳光下,铁甲闪烁着寒光。折家军骑兵整齐列阵,分成两个方阵,每个方阵五百人。

这些战马都是上等的蒙古马,膘肥体壮,鬃毛油亮。马背上都配有特制的马鞍,既能让骑手稳坐,又不会妨碍马匹奔跑。马蹄上钉着新的马掌,显然是刚刚配备的。

骑兵们身着劲装,外罩皮甲。这种轻便的皮甲是折家军的特色,既能提供足够的防护,又不会影响行动的灵活性。腰间都配有弯刀,这是骑兵冲阵时的主要武器。

每名骑兵背上都背着一张强弓。这是宋军精心打造的劲弓,即使在马背上也能发挥强大威力。箭囊中装满了羽箭,箭头锋利,箭羽整齐。

将士们个个身材魁梧,面容坚毅。显然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他们或是来自塞北,或是出身边地,都是从小就熟悉马背生活的好手。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军纪。

一千骑兵列阵,却鸦雀无声。只有战马偶尔的嘶鸣,和马蹄轻轻刨地的声音。

两个方阵的间距保持得恰到好处,既能迅速集结,又不会互相妨碍。骑兵们的马刀、弓箭、皮甲,都擦拭得一尘不染。

就连马匹的站姿都是统一的。这需要极其严格的训练才能做到。

当一阵秋风吹过,一千面旌旗帜整齐招展,马蹄翻动,铁甲铮铮,煞是壮观。

这支骑兵,无论是装备、训练,还是军纪,都显示出他们的精锐本色。

难怪折继宣能以骑兵扬名。这样的铁骑,确实称得上是大宋名将麾下的精锐。

";好!";苏寒赞叹道,";有了这支骑兵,我们在南荒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殿下说得是。";杨再兴也道,";这些骑兵的素质,确实一流。";

";而且最适合在这种山地与平原交错的地形作战。无论是追击还是游弋,都能发挥奇效。";

苏寒望着这支骑兵,想起了一些历史掌故。

北宋虽然常被人诟病孱弱,但实际上,他们的西北边军实力却不容小觑。

特别是在与西夏的长期对抗中,宋军不断吸收胡人骑射之法,逐渐培养出了一支支能征善战的边军。

折继宣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麾下的这支骑兵,大多来自陕西、河东一带。这些将士从小就在边地生活,耳濡目染胡人骑射之术。

再加上宋朝精良的装备,严格的训练,这支骑兵的战斗力,丝毫不逊于辽国、西夏的精锐骑兵。

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游击作战。一旦遇敌,能够快速集结成阵,发起冲锋;若敌众我寡,则能分散游弋,以弓箭骚扰。进可攻,退可守,机动灵活。

正是凭借这样的骑兵,折继宣才能在西北边陲立下赫赫战功。

正当苏寒思索时,一个年轻的校尉纵马而出。

他约莫二十五六岁的年纪,身材挺拔,面容坚毅。一身劲装皮甲,腰佩弯刀,背负强弓,英姿勃发。

";末将折继业,率一千折家军骑兵,拜见主公!";

他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身后一千骑兵整齐划一地跟着翻身下马,齐声高呼:";拜见主公!";

马蹄翻动,铁甲铮铮,声势震天。

";折继业?";苏寒眼前一亮。

这个名字他再熟悉不过。折继业是折继宣的侄子,自小跟随叔父习武,精通骑射。后来在西夏边境立下不少战功,被誉为";小将军";。

没想到系统召唤来的,正是这位年轻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