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那片希望的田野上,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饱满的谷穗沉甸甸地垂着,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老农李大山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眼眶微微泛红,声音略带颤抖地说:“林公子,真不知该咋感谢你,要不是你带来的这些革新法子,咱这庄稼地哪能有如今这般好收成。”
林羽微笑着回应,目光中透着欣慰:“李大叔,这可不是我一人的功劳,是大伙齐心协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没有乡亲们的信任与支持,我纵有百般法子,也施展不开呀。”
李大山摆了摆手,激动地说道:“话虽这么讲,可你是领头的,要是没有你,我们哪能想到这些新门道。以前只晓得按老法子种地,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现在可好,新的种植技术,还有那水利设施,让咱这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咯。”
水利专家张工在一旁点头附和:“是啊,一路走来,困难重重,从最初新技术推广时乡亲们的怀疑,到后来各种阻碍,每一步都不容易。但好在,大家都坚持下来了。”
林羽看着眼前热闹的丰收场景,心中满是欣慰,可同时也隐隐担忧。他深知,农业革新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未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诸多未知的挑战在前方。他微微皱眉,思索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说道:“如今虽有成果,但不能就此满足。我们还得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些技术,让土地产出更多,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好。”
此时,在遥远的朝堂之上,气氛略显凝重。户部尚书孙大人身着庄重的朝服,手持笏板,恭敬地立于大殿中央。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孙大人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威严,微微颔首:“孙爱卿,有何事但说无妨。”
孙大人清了清嗓子,神情振奋地说道:“陛下,近年来,林羽于乡村推行农业革新,成效斐然。如今乡村处处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实乃我朝之大喜。”
皇帝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哦?竟有如此显着成效,孙爱卿细细道来。”
孙大人便将林羽推行农业革新的过程,从最初引入新种植技术,遭遇村民怀疑,到后来克服恶霸阻挠、贪官作祟、谣言蛊惑等重重困难,再到如今粮食产量大增、乡村经济繁荣的成果,一一详细汇报。皇帝听得专注,不时点头称赞。
然而,朝堂上并非所有人都为农业革新的成功而欣喜。一些保守派大臣,他们思想守旧,因循守旧,对新事物本能地充满恐惧与排斥。
礼部侍郎赵大人皱着眉头,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这农业革新虽见成效,但终究是对祖制的违背。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岂是能随意更改的?这般变革,恐会引发诸多隐患。”
孙大人眉头微皱,上前一步反驳道:“赵大人此言差矣。时代在变迁,若一味墨守祖宗之法而不知变通,如何能顺应民心,如何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林羽的农业革新,旨在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为国家的稳定发展筑牢根基,实乃顺应时代之举。”
赵大人冷哼一声,面露不悦:“孙大人,你这不过是为自己的主张寻找托辞罢了。这些新奇的玩意儿,谁又能保证不会带来灾祸?万一将来出了问题,谁来担责?”
林羽站在朝堂之下,静静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内心十分纠结。他理解保守派大臣的担忧,他们害怕变革会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危及自身地位。但他坚信,农业革新是利国利民的正确道路,是国家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他紧握着拳头,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如何都要让众人看到革新的意义。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吏部尚书钱大人缓缓开口:“陛下,臣赞同孙大人所言。如今百姓因农业革新而受益,这是不争的事实。我等身为朝廷大臣,理当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而非拘泥于旧制。只有不断革新,国家才能进步,百姓才能安康。”
其他一些开明的大臣也纷纷附和:“钱大人说得极是,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
皇帝听着大臣们的争论,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农业革新的争论,更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抉择。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对整个国家的命运产生深远影响。
良久,皇帝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众爱卿所言,朕已尽知。林羽推行农业革新,造福百姓,实乃有功之臣。朕以为,在不损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应当鼓励创新,支持变革。唯有如此,我朝方能蒸蒸日上,长治久安。”
孙大人等人面露喜色,齐声说道:“陛下圣明!”
而赵大人等保守派大臣,虽面露不甘,但也不敢再公然反对。
林羽心中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他深知,得到皇帝的认可和支持,意味着农业革新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他也明白,这只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未来还有更多艰难险阻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