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熜,宝钞咱觉得挺好用的啊,废了它作甚?”
老朱对朱厚熜提议废除宝钞一事,有些疑惑。
“咱洪武一朝,碰到民间地里收成不好的时候,咱给官员发放的就是洪武宝钞。”
“北元逃回草原的时候,带走了大量的金银器,导致了咱的大明,白银稀缺,咱也是无奈才发行的宝钞。”
“可是宝钞它真的挺好用,你们说,对不对。”
老朱说起宝钞的时候,将目光放在了其他几位朱家皇帝身上。
可是与他对视过后的朱家皇帝们,全都低下了头,没有说话。
宝钞好不好用,他们做皇帝的,最清楚不过了。
“哼,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咱发行的宝钞,它难道不好用么?”
老朱看着一众朱家老少们的反应,有些不爽了。
元末,朝廷腐朽,社会动荡,民间的贸易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各种工艺技术因为纷乱的争斗而失传。
当时大明初立,朝廷在铜钱铸造技术方面迟迟得不到突破,而民间交易方式有些杂乱无章,洪武皇帝朱元璋决定推行纸币——大明宝钞。
并颁布圣旨,强制大明使用宝钞进行交易,和铜钱一起作为法定货币的存在。
大明的老百姓在缴纳赋税的时候,必须是宝钞和铜钱一起交,同时,老朱还禁止金银等贵金属在民间流通。
而且宝钞是自己发行的,碰到用钱的时候,国库的钱不够,自己需要多少钱,直接印宝钞就是了。
而老朱也的确是这么干的。
洪武九年,老朱一次性就赏赐给军队宝钞五千多万锭。
而大明的一锭等于五贯,也就是五千文铜钱。
而这些发放下去的宝钞,在老朱的旨意下是可以作为货币,在民间进行交易的。
这个举动相当于老朱直接向整个民间印发了,购买力相当于两亿多贯铜钱的纸币。
而这样频繁地加印宝钞的事儿,老朱干的太多了。
洪武二十三年,加印宝钞达六十九次,数额达九千五百万贯宝钞,相当于整个大明国库两年半的田赋收入。
而老朱根本就不懂通货膨胀的危害。
他这样无脑的加印宝钞,流通进了民间。
而国库又没有同等兑换的银两,这就导致民间的物价暴涨,宝钞的价值暴跌。
洪武二十三年时,一贯面额的宝钞,也就是一千文铜钱,流通到市面后,只能兑换两百五十文铜钱。
洪武二十七年,一贯宝钞更是跌到了一百六十文。
老朱看到宝钞贬值的情况后,不但没有收敛,反而直接下旨,禁止金银流通,只准使用宝钞。
另外,老朱规定交税的时候,是宝钞占七成,铜钱占三成,而当时的制作技术不成熟,导致了宝钞不易保存。
官员们也分不清宝钞的真假,索性只收新钞。
百姓们不得不以手中的旧钞贬价兑换新发行的宝钞。
宝钞的价值因此一跌再跌。
到了正统皇帝朱祁镇的时期,宝钞已经沦落到擦屁股都嫌硬的程度。
(宝子们,清明节扫墓了么,土豆君今天加班,晚上更不了啦,先上传,晚点不全,这章二合一吧。)
“爹,厚熜说的不无道理。”
“您发行的宝钞,在永乐朝的时候,购买力已经大不如前,若非三宝下西洋带回了大批的银两回来,永乐一朝,宝钞几乎发行不下去。”
殿内忽然传来一道声音。
众人闻声看去,原来是永乐朝朱棣和建文时空的朱棣回来了。
身后还跟着三对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
“事情解决了?”
老朱看着走进来的永乐朝朱棣等人随口问道。
“已经解决了,儿子已经叮嘱过高炽了,外戚爵位世袭已经废黜,爵位更不可轻允。”
“爹您放心,儿子已经在永乐朝下过旨意了,以后后宫母族,非功不得封爵。”
“嗯。”
老朱微微颔首,接着又将视线转到了在场的朱家皇帝身上。
“太祖爷请放心,孙儿回去就下旨。”
“孙儿也一样。”
感受着太祖高皇帝的死亡视线,一众朱子朱孙们连忙应道。
“好了,还是听听厚熜说下宝钞贬值的事。”
朱厚熜将通货膨胀的概念简单的跟老朱等人解释了一遍。
老朱听完后,很快便反应了过来。
“厚熜你的意思是,宝钞不是不能用,而是以朝廷国库的备用银为底子,按量印发?”
“难怪。”
“朕的永乐朝,在三宝下西洋之前,国库银两不够,发行的宝钞也愈发不值钱,可是等三宝带回大量金银充入国库后,宝钞的价值又上升了。”
“厚熜,你的意思是这样吧。”
在场的朱家皇帝中,除了后期的成化皇帝朱见深以外,便属永乐朝朱棣最为富裕了。
“老四,你永乐朝一年能收上来多少银子?”
老朱听到永乐朝朱棣的意思后,眼睛一亮。
永乐朝朱棣哪里不懂亲爹的意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