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兵围沈阳

江宁急忙上前把侯方域扶起来,说道:“拜本官为义父这事,以后就别再提了。

你年龄比本官还大几岁,这要是传出去,不得让人笑掉大牙?

今后在军营里好好干,争取干出一番成绩。”

侯方域听了,擦了擦眼泪,说道:“义父放心,孩儿今后一定好好努力,不辜负义父的期望。”

江宁一听,只感觉血压“噌”地往上升。

立刻一脸严肃地说:“本官都说了,别再提拜义父这事,不然本官现在就把你送回国子监。”

侯方域一听,吓得赶忙改口:“大人放心,学生以后再不提了,您可千万别把学生送回去,国子监的日子,简直不是人能过的!”

随后,江宁又好言安慰了侯方域几句,便吩咐杨嗣昌将一众学子带下去妥善安排。

随后,他转头对李邦华苦笑着说道:“你瞧瞧这王绍徽,也实在是太狠了,把这些学子都折磨成啥样了。

你看侯方域,堂堂官家子弟,都宁愿拜我为义父,也不想再回那国子监了。”

李邦华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毕竟是魏公公举荐的人,这行事风格和魏公公有些相似,倒也在情理之中。”

两人对视一眼,不禁笑了起来。

笑声在空气中散开,似乎带着对这荒诞局面的无奈与调侃。

此时,在内阁办公房里,孙承宗缓缓放下手中的奏章,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一旁的袁可立过了半晌,开口问道:“孙阁老,您在思索何事呢?”

这时,薛国观也抬头望向孙承宗。

孙承宗叹了口气,说道:“老夫打算辞去兵部尚书这一差事。”

听到这话,袁可立不禁有些疑惑,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孙承宗回答道:“如今朝中,江大人为了提升武将地位,与文臣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

这段时间,李邦华协助江大人整顿京营军务,虽说成果显着,但推行起来举步维艰,局势不容乐观。

老夫身为内阁首辅,又兼领兵部尚书一职,江大人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开口求援。

但老夫也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所以老夫打算卸下兵部尚书之职,让李邦华接任,也算是帮江大人一把。”

听到这里,袁可立神色不由变得郑重起来,说道:“孙阁老深明大义,着实令人佩服。”

薛国观也跟着行了一礼,表示认同。

孙承宗自嘲地笑了笑,说道:“老夫不过是尽了臣子的本分罢了。

如今国事艰难,老夫虽忝居内阁首辅之位,却也仅仅只能勉强维持这复杂的局面。

咱们扪心自问,若不是江大人入朝为官,不断为朝廷带来源源不断的银子,只怕如今的局势只会愈发糟糕,雪上加霜啊。”

随后,孙承宗写好奏折,交由司礼监呈递给朱由校。

朱由校看到孙承宗的奏折后大惊失色,赶忙在御书房召见孙承宗,开口问道:“孙师傅,您为何要辞去兵部尚书一职?

是公务太过繁重,还是有其他原因?”

这时,孙承宗微笑着解释道:“有劳陛下关心,老臣之所以辞去兵部尚书一职,实则是想帮江大人一把。

江大人整顿京营军务,表面上成效显着,可实际上推行起来困难重重。

如今,朝中文武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老臣身为内阁首辅,又是兵部尚书,自当为江大人助力。

还望陛下成全。”

朱由校听闻,眼眶瞬间湿润,赶忙起身将孙承宗扶起,动容地说道:“如此一来,便辛苦孙师傅了。”

随后,他对方正化说道:“方大伴,传司礼监拟旨,加封孙师傅为太子太傅、光禄大夫。”

孙承宗赶忙跪地领旨,高声谢恩。随后,他挺直脊背,再度开口:“陛下,老臣还有一事启奏。

老臣举荐兵部左侍郎李邦华接任兵部尚书之位。

李邦华对军务极为精通,这段时间又与江大人配合得极为默契。

若由他辅佐江大人整顿军务,想必江大人能少些阻碍,多一份得力臂助。”

朱由校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思索与考量,片刻后,坚定地说道:“孙师傅所言极是,李邦华确有才干,朕准了。”

孙承宗心中一松,脸上浮现欣慰之色,再次行礼:“陛下圣明,如此,大明军务有望振兴,江山社稷之福啊。”

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这都多亏孙师傅谋划,往后朝堂之事,还望师傅多多建言。”

孙承宗应下,又与朱由校就朝局诸事商议了一番,才告辞离去。

两天后,方正化捧着圣旨前来宣读。李邦华听完,赶忙跪地领旨谢恩。

可他心里犯起了嘀咕,怎么突然就升任兵部尚书了呢?

江宁也满心疑惑,开口问道:“方公公,孙阁老为啥要辞去兵部尚书这个职务啊?”

方正化压低声音说:“江大人,这是陛下特意叮嘱我跟您说的。

孙阁老这么做,是为了让李大人更好的帮您整顿军务,希望您和李大人往后能齐心协力,把军务整顿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