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在皇帝一番“大饼加鸡汤”与暖心鼓励下,江宁满心欢喜地起身告辞,迈着轻快的步伐朝皇宫外走去。
江宁之所以讨要商铺和土地,实则有着自己深远的考量。
这些日子,他看似在衙门“摸鱼”,实则是在思考明朝末年频发的天灾人祸,并从中总结出,明朝走向覆灭,归根结底就在于“没钱”二字。
朝廷没钱,百姓没粮,百姓没粮便揭竿而起,而朝廷缺粮,面对起义军也只能节节败退,最终眼睁睁看着大明江山摇摇欲坠。
至于官绅阶层,他们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待他们,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如同温水煮青蛙,绝不能强硬行事。
回顾历史,“九千岁”魏忠贤最终落得惨淡收场,这与他直接触动官绅集团利益有着直接关联。
随后,江宁走出皇宫,并未径直返回镇抚司衙门,而是转身朝工部走去。
跟在他身后的猛如虎和虎大威满脸疑惑,忍不住问道:“大人,您不回衙门,去工部做什么呀?”
江宁笑着回答:“当然是去找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说完便不再多做解释。
没过多久,三人来到了工部衙门口。这可把工部的一众官员惊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江宁亲临工部衙门,这可是头一遭。 零零轻小说
大家都知晓东林大佬李三才就栽在这位爷和东厂活菩萨魏公公的手里,今日江宁突然到访,莫不是有人要遭殃了?
江宁笑着对看守大门的官员说:“劳烦你进去通报一声,就说锦衣卫指挥使江宁前来拜见工部尚书徐光启大人。”
门房官员不敢耽搁,赶忙一路小跑着进去通报。
不一会儿,只见一位满头白发、身着大红官袍的老者迈着步子,匆匆朝外赶来,正是徐光启。
他一见到江宁,便笑着说道:“江大人,大驾光临,老夫有失远迎,还请勿怪啊。”
江宁赶忙回应:“今日贸然登门拜访,是本官唐突了,还得请徐大人多多见谅才是。”
说罢,两人便有说有笑地朝着工部大堂走去。
徐光启赶忙吩咐人奉上茶水,微笑着说道:“江大人,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呀?”
江宁拱手作揖,说道:“本官今日登门,是有一事想向徐大人求助。”
接着又问道:“不知徐大人可晓得番薯与玉蜀黍?”
说完便满怀期待地注视着徐光启。
徐光启沉思片刻后说道:“这两样东西老夫知晓,而且还亲自种植过。”
听闻此言,江宁激动得险些跳起来,赶忙追问道:“徐大人,您竟然亲自种过,最后的收成如何?”
徐光启笑着回答:“这两样作物耐旱性颇佳,产量也很高。
几年前,本官曾上奏朝廷,希望能全面推广种植,可没想到,满朝文武纷纷上书弹劾,此事便就此搁置了。”
江宁一脸疑惑,不禁问道:“这两样东西可是能救活无数人的宝贝,为何会遭人弹劾呢?”
徐光启感慨地叹道:“如今天下土地,大多掌控在世家大族与官员手中。
要是百姓都能吃饱饭了,谁还为他们劳作呢?”
江宁听后,如遭雷击,因为徐光启所言句句属实,他无法反驳。
随后,徐光启颇为感慨地说道:“当时弹劾老夫最厉害的,便是东林党的官员。
他们坐拥大片土地,自然不愿见到这种高产农作物推广开来。”
江宁听闻,接着说道:“如今东林党官员大多已被逐出朝堂,徐大人为何不再次向天子上奏此事呢?”
徐光启长叹一声,说道:“若不是江大人今日重提此事,老夫恐怕都快要把这事儿给忘了。”
紧接着,江宁赶忙问道:“徐大人,您能不能帮我弄到番薯与玉蜀黍这两样东西?”
徐光启点头应道:“当然可以。
老夫记得我有个学生叫陈子龙,他对农事极为精通,当年在家中种植红薯与玉蜀黍,经验相当丰富。”
随后,江宁赶忙表示,要将推广番薯和玉蜀黍之事奏明天子,同时还打算保举陈子龙入朝为官。
徐光启思索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自己这个学生的住址,随即便说了出来。
江宁听得认真,还仔细记了下来,生怕这位年事已高的徐大人哪天又把这事忘了,到那时自己可就如同大海捞针般难寻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声极为生涩的口音:“徐大人,您在忙什么呢?
新型火炮的研发马上就要成功了。”
听到这话,江宁赶忙站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