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盐的法子其实以及很规范了,在古代所制造的盐大概可以分这几种,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
随着中国古代海岸线的增长,海盐运用便越来越广泛。
相比岩盐来说,海盐可以算得上是精盐了。
而且制作工艺并不是很复杂。
早期的时候,是直接划取海岸边土,然后用草木灰吸收海水,这便是咸土,也是第一步。
制盐的时候,在咸土上淋水形成卤水,人们会在卤水中加一些莲子,根据莲子的形态以及浮沉来判断卤水的浓度,就跟现代的密度计是一个工作原理。
卤水倒入敞口的容器里加热蒸发掉水分,取盐粒,取得的盐粒便是海盐。
或者在海边挖一块整齐的坑,将海水从一个口子中灌入,随后自然蒸发掉水分再去取盐粒也是制作海盐的方法。
这样的盐其实也是粗盐,只不过吃起来的危害要比岩盐要低一些。
其中的成分便是氯化钠和一些氯化物,还有少量硫酸钙、硫酸镁、硫酸钠、硫酸钾、碳酸镁等。
湖盐的生产大多都是在咸水湖边进行,其制作方法与海盐的一样。不过普遍采用的是晒制的方法。
岩盐便是要去寻找盐矿,将盐矿是磨碎然后泡到水里形成卤水,接下来便是倒入敞口的容器里加热蒸发取盐粒。
只不过矿石能溶于水的成分很多,形成的盐大多成黄褐色,味道苦涩,吃多了会让人中毒。
井盐工艺是最复杂且最能体现古代人民智慧的。
在战国时期就有井盐制作的记载。
《华阳国志.蜀志》中便记载了秦孝公时期,一个叫李冰的人进去蜀地,也就是现代的成都平原地区,开凿盐井挖盐来制盐。只不过当时的盐井矿洞口径大,有没有什么保护措施,因此开凿的盐井深度很浅。
同时嬴政即位后的三峡地区,也有利用天然气制盐的。
“有火井,夜时光映山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
“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觥水得五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