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怕别人说闲话,请赵佶亲自书写圣旨,直接皇宫内发出指令,称为“御笔手诏”,违者以违抗圣旨论处,这就改变了从前翰林学士起草诏书的惯例,赵佶觉得这样很方便,毕竟这样操作,加强了皇权。此后事无巨细,都亲下手诏。以致后来有很多御札都不像是赵佶的亲笔,群臣也不敢发声。
御笔手诏不需要经过三省的合议,实际是避开了宰相的监督,是皇权的极端提现,在大宋时期,应该说是不合法的。这种形式在刘娥主政时就出现过,到仁宗亲政后废止了,神宗改革时又常使用,为什么将这个专利给了赵佶?因为此前对于御笔手诏,大臣可以抵制,而在赵佶这朝,蔡京规定了违抗御笔手诏的后果,就是算违制,将它合法化了!
佐料:张商英中进士后,曾任渝州南川县令,章惇经制夔州,官架子忒大,经常凌辱当地官员,甚至无人敢和章惇多说话。
一次张商英到州衙汇报县情,知州让他接待章惇。张商英身着道士袍,对章惇长揖后,昂然入座。章惇像往常一样,肆意洒脱,有时大话连天,章惇每说一句,张商英就随即回应一句,态度落落大方,见解略居章惇之上。
章惇开始大惊,既而大喜,请他上座,回京后,特意将张商英引荐给王安石,张商英逐渐得到重用。
《冷斋夜话》卷九记载了张商英一则轶事,比较有趣。
张商英酷爱草书但不很擅长,同辈都讥笑他,他浑然不觉。
有一日,张商英灵感忽现,得到好诗句,奋起直书,笔走龙蛇,让侄子在旁记录,侄子看到潦草难以辨认的地方时,望着飞舞的字茫然而止,问张商英道:“这是什么字?”
张商英细看了很久,自己竟然也不认认识,只好抱怨侄子道:“为什么不早点问啊,以至于我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