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推荐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欧阳修看了苏轼的其他文章,对梅尧臣道:“我应当避开此人,让他高出众人一头之地!”
在这一届,苏轼之弟苏辙,同样高中进士。两兄弟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母亲程氏病故的噩耗。两兄弟只得随父回乡奔丧。
公元1059年十月,苏轼守丧期满回京。任福昌县(河南宜阳)主簿。还没有来得及上任,欧阳修认为苏轼才识过人,人才难得,推荐他到秘阁。
公元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大家不要看不起这个“第三等”,实际上,“第三等”相当牛掰!
宋朝的制科考试成绩共分五等,其中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并不真正录取考试者,一般情况下,录取的考生都入第四等,落榜的考试入第五等,第三等,通常也不录取人。除非特别优秀。宋初以来到仁宗年代近百年,制科入第三等的只有两个人:苏轼和吴育。
接下来苏轼历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公元1065年,判登闻鼓院。当时英宗为帝,很早闻知苏轼大名,打算召苏轼入翰林院,担任知制诰。
宰相韩琦劝道:“苏轼之才,为国家栋梁,以后肯定要为朝廷所用,朝廷应该先培养他,让天下俊士都敬重仰慕、内心畏服他。朝廷想用他,就随时起用,其他人也不会有异议。如果骤然重用,那么天下人未必信服,反而有害于他。”
英宗道:“那让他任起居舍人,承担起居注如何?”
韩琦又道:“记注和知制诰差不多,也不能急切授予!”
后苏轼担任直史馆,直史馆是馆职,也是担任重要职位的储备位置,一般情况下,一两年便可升迁为朝廷大员。
苏轼后听到韩琦对英宗的话,道:“韩公真是以德爱人啊!”不过,这话听来总觉得是言不由衷的无奈之语。
话说回来,苏轼才三十岁,有“直史馆”这个平台也相当不错了。苏轼意气风发之时,但命运又来捉弄他,他老爹苏洵又病故了。苏轼又得回家守丧。等苏轼再回朝廷时,局势大变了,王安石上台了。此间经历前文已叙述。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比较清闲。苏轼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变得心灰意冷。便寄情于山水,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流芳千古,可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苏轼在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在这时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