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黜新党

佐料:再来说说章惇。章惇中进士后,先被王安石赏识,逐步提拔到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

有次三司办公场所失火,神宗听说后,登楼看救火情况。章惇所管的军器监离三司不远,见三司失火,二话不说,立即带领手下的兵卒主动去救火,来来回回在神宗的楼下往返多趟,神宗问身边内侍,这个指挥救火的人是谁,有人回答是章惇。

第二天,原三司使因失火撤职,章惇接替。章惇可能自己都没有料到这个结果。用时髦一点的解释,应当是:默默付出,总有回报。之后章惇进入神宗法眼,逐步为神宗所信任、亲近。

章惇人品风流,才能卓越,有胆有识,政绩显着,屡立功勋,却被史学家列入“奸臣”序列,实在冤哉枉也!究其原因,无非是章惇在哲宗亲政时主导继承神宗新法罢了,至于史书指责章惇污蔑宣仁、派人想杀害流配岭南的元佑党人、参与废除孟皇后等等,恐怕多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章惇所作所为,勉强能和“奸”字沾边的,也就两件事,一是打击元佑党人,二是不同意让赵佶继承皇位。但是打击政敌,这是任何政治家都可能做的,章惇做过,司马光更做过;王安石做过,苏辙也做过;丁谓做过,寇准同样做过;没有对错,只有政治立场不同。

章惇不同意端王继承大统,不是搞阴谋诡计,而是光明正大地提出看法,表达观点,这又有什么错?无非是话说得重一些而已,后来事实证明,他说的完全正确。又“奸”在哪里?

更为可笑的是,《宋史.章惇传》为了证明章惇是奸臣,竟然还举了两个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例子,一是,章惇主导在西夏和吐蕃取得广阔疆土,史书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指责他造成连年征战不息;二是章惇个人太讲原则了,自己做宰相,四个儿子虽然凭真本事考取了进士,他却没有提携任何一个儿子,以致四人当中没有一位担任要职。结果史书指责他太不通情理,说他“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稀奇吗?冤枉吗?

所以,读史时,也要防止被着史者带偏了!

公元1106年,章惇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徽宗后来给了他比较高的荣誉,但到南宋高宗时期,高宗看到任伯雨攻击章惇的奏章,将章惇身后所获荣誉全部剥夺了,并规定他的子孙不得做官,岂不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