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6年四月,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韩缜被罢免,吕公着接替。吕公着空出的门下侍郎位置,由韩维接替。顺便说一句,韩缜和韩维是哥俩,但不是同一战线。
同时,司马光推荐文彦博出山为宰相,太皇太后也有这个意向,但有言官认为文彦博年纪太大,于是朝廷特设了一个“平章军国重事”的官职,授予文彦博,班序在宰相之上。
文彦博成了不是宰相的宰相,他每六天入朝一次,一月两次陪皇帝听经筵。此时文彦博已经八十一岁了。
四月初六日,荆国公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司马光闻讯,立即写信给吕公着道:“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可惜性格不晓事,喜欢掩饰错误,以致忠臣疏远、奸佞聚集。现在朝廷正在矫正他的过失,革除他的弊病,他却不幸逝世了。当此之时,反复小人肯定会百般诋毁他。我的意思是,朝廷应该优加褒奖,致以厚礼,从而抑制浮薄的风气。我身体不行,晦叔要多尽力!”
根据司马光的提议,王安石被追赠太傅。
王安石死后才五个月,九月初一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当政仅一年多,但卧病时间居半,可是事必亲躬,不分昼夜,宾客见他体弱,劝道:“诸葛亮二十罚以上都亲自为之,因而致病,公不可不警戒啊!”
司马光道:“生死,命运安排!”反而更加尽力,病危时,口中还喃喃自语,都是朝廷事务,病故后,留遗书八张,都是当世的要务。太皇太后闻讯,痛哭不已,赵煦也流涕哭泣。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赵煦赐碑名为“忠清粹德”。
朝廷下诏,让户部侍郎赵瞻、内侍押班冯宗道护送司马光灵柩回陕西夏县,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
苏轼对司马光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司马光之所以感人心、动天地,两个字概括:'诚';'一'。”
司马光一生诚信,深受父亲司马池的影响。司马光几岁的时候,有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姐姐想帮他,也她去不掉,后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完成。他姐姐回来,十分惊异便问道:“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姐姐是自己做的。
司马池知道这件事后,训斥他道:“小孩子怎敢说谎?”从此之后,司马光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