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急,大臣急!范镇诠释得非常典型!
范镇为这事前后上疏共计十九次,时间长达一百多天,头发都熬白了,朝廷上下既佩服,又感动。最后,赵祯终于被磨掉了耐性,罢了范镇的知谏院,改为纠察在京刑狱(负责审讯京城刑事案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佐料:范镇一贯是位特立独行的人。
公元1025年,范镇十八岁,偶遇成都知府薛奎,交谈之后,薛奎惊叹道:“此乃庙堂之人也!”
薛奎立即聘请范镇到成都官舍,为官员子弟讲学授课。范镇却不因此有傲气,他坚持独自步行进出,既不乘车坐轿,也不允许接送,来来往往有一年多时间,守门人一直不知道,这位衣着朴素为人低调的年轻人,竟是府台大人的座上宾。
后来薛奎回京,邀范镇到开封。薛奎得意地向人夸耀,他在蜀中“得一伟人”,并预言范镇“当以文学名世”。果然,范镇迅速以诗词文章蜚声京华。
当时朝廷大臣宋庠、宋祁兄弟,都以文章扬名天下,等他们读了范镇的文章后,倍感钦慕,自叹不如,一起和范镇结为布衣之交。
不久范镇考取进士,礼部将他列为第一。按惯例,殿试后要唱名,如果过了第三名还没有唱礼部推荐的第一名,该第一名就会主动出列,向皇帝陈述自己在礼部第一名,皇帝一般会将他前置,从而名列甲榜之中。
吴育、欧阳修性格耿介,也不能免俗。范镇却不一样,眼看名次一个一个的唱下去,都没有他的名字,同行的进士屡屡催促他出列,争取名次前列,范镇始终不为所动,直到第七十九名,有他的名字,他才应声而出,退回后,也毫无怨言,朝中大臣都觉得很惊异。
从此以后,进士主动争名次的风气便革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