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尧佐从“三司户部判官”升“三司副使”,再擢升为天章阁待制、兵部郎中、代理知开封府、加龙图阁直学士、迁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最后拜“三司使”,真是一年一个台阶,年年有新意。
但张贵妃还不满足,想为张尧佐谋求“宣徽使”之位。
一天上朝前,张贵妃亲热地把皇帝送到殿门口,再三叮嘱赵祯道:“官家,千万别忘了‘宣徽使’啊!”
赵祯温柔地安慰道:“放心,放心。”
谁知,廷议时,赵祯刚抛出方案,知谏院包拯情绪激昂,言语激愤,大声说不可以,包拯越说越有劲,唾沫横飞,喷在赵祯脸上,赵祯不停地擦脸,十分狼狈。最后,在包拯等人的坚持下,此议作罢。
赵祯退朝,张贵妃欢喜迎接,问结果。赵祯一边擦脸,一边没好气地道:“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纵观仁宗四十二年皇帝生涯,除了“恭俭仁恕”之外,值得称道的就是“纳谏”了,而且是纳狠谏,狠纳谏!由此事可窥一斑。
如果,读者认为这事便作罢,那么赵祯这个皇帝做得也太没意思了。张贵妃毕竟是赵祯心爱的女人,张贵妃一哭诉,赵祯方寸顿失,霸气侧漏,也就顾不得大臣说闲话了。
公元1050年十一月,赵祯一口气甩了四顶高帽给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景灵观使、节度使、群牧制置使。
御史唐介、吴奎和知谏院包拯等傻了眼,立争不可,御史中丞王举正留百官廷议,大家几乎一边倒,都说不可。赵祯那个尴尬啊!好在张尧佐识时务,主动要求辞去宣徽使和景灵观使。总算解了赵祯的困境。因为这事,朝廷还特意下诏,外戚不能在二府担任要职。
但这事还没完。张贵妃似乎和大臣顶上了,偏要张尧佐做这宣徽使。赵祯无法,公元1051年十月,再次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只不过换了一个花样,让他知河阳,同时兼任宣徽使。
其他大臣见赵祯如此固执,也不好再驳皇帝面子,低头都不做声了,唯有侍御史唐介,还是坚持抗言不同意。赵祯无法,只得将宰相文彦博卖了,回答道:“这是中书宰相任命的!”
唐介枪头一转,又瞄准文彦博开火,唐介弹劾文彦博用蜀锦结交后宫,所以做了宰相,如今用张尧佐,实际想巩固自己的宰相位置,请求罢免文彦博,用富弼为宰相。而且唐介言词激烈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