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出兵攻渭州,兵分两路,一路在定川寨大胜宋军,顺利抵达渭州,另一路进攻彭阳城,宋朝知原州(甘肃镇原)景泰亲自率军五千抵御,景泰依靠这五千兵力,在潘原(甘肃平凉境内)竟然获得全胜。这就是另一路西夏军不能按期抵达渭州的原因。
尽管宋夏之间三大战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但西夏靠战争掳掠所获财物,和先前大宋每年的赏赐及边境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却少得多了。
在李元昊称帝前,西夏每年都可以从宋朝得到“岁赐”的白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这是夏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在沿边榷场,党项人还以境内所产的青白盐及畜产品换取宋朝的粮食、茶叶和其他手工业产品,这些物资都是夏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如今,两国决裂,宋朝实行经济封锁政策,不仅停止“岁赐”,而且关闭榷场,不准青白盐入境,禁止双边贸易,从而给夏国的经济致命的打击。这种经济封锁实际比战争还要可怕!
在宋夏战争中,虽然夏国取得了部分胜利,但是本国也伤亡了很多将士,常言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西夏国人口本来仅有三百万左右,仅有大宋人口十分之一,怎么能持续和大宋斗狠?
党项族人由于连战征战,生活越来越困难,阵亡的族人越来越多,部卒也就越来越不愿打仗。不仅党项族的普通百姓如此,连不少部落首领也反对再战。
因此,李元昊想到了和议。公元1043年正月,李元昊上书宋廷,请求和谈,赵祯因为连吃败仗,心里失望、厌烦,也有意和谈,只是不能主动提及,现西夏主动要谈,正中赵祯下怀,但怎么谈?赵祯密诏,让庞籍主持和谈事宜。
其实在定川寨之战发生前,西夏国因为境内鼠患、旱灾连绵,李元昊便派李文贵,手持西夏重臣野利旺荣的书信来延州送给庞籍,传达西夏求和的意图。庞籍担心李元昊使诈,扣留李文贵不放,之后,果然发生定川寨之战。
此次,庞籍接到赵祯命令后,便将李文贵放回去,让他传达大宋皇帝同意和谈意图,李元昊闻报大喜。
二月,李元昊再派李文贵等到延州议和,但是态度仍然强硬倔强,不肯削除帝王称号,并且强调道:“比如中午的太阳,只能顺应天意西落,怎能逆天而行东下呢?”
庞籍认为李元昊狂妄不服,不敢自做主张,向赵祯请示,赵祯诏命庞籍可以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