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好水川

大宋正在出兵与否的争论中,李元昊派遣俘获的塞门寨主高延德来延州,找范仲淹请求和谈。

这下,范仲淹捡了一个烫手山芋,他既不敢向朝廷秉奏,因为这个风浪当口,你向朝廷奏报李元昊想求和,谁知道你是否私下沟通西夏?这个罪名实在承担不起。

但也不能隐瞒不报啊。

这么大的军国大事,不向朝廷请示汇报,你“小范老子”敢自作主张?还真以为是“老子”了?

范仲淹左右为难,左思右想,终于有了主意。

范仲淹决定不汇报,只是写了一封回信给李元昊,让高延德带回,信中告诫他好自为之,不要滋生事端,否则,“老子”可不是吃素的!然后,将这件事向泾原路另一个副统帅韩琦做了通报,这样处置,既显得自己没有隐瞒事实,也没有直接向朝廷汇报,可谓高妙之极!

韩琦听到这事后,却觉得,李元昊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绝非偶然,肯定有阴谋。告诫部下各将提高警惕。范仲淹也反应迅速,传令边关积极做好防御准备。

这样,先前主动进攻与否的争论变成了积极防御。

公元1041年二月,韩琦巡边至镇戎军(宁夏固原北)高平寨时,军报传李元昊果然率军攻渭州(甘肃平凉),逼近怀远城(宁夏西吉)这属于韩琦泾原路辖区。

韩琦急忙赶赴镇戎军驻地,调兵遣将,命任福率招募的勇士一万八千人,耿傅为参军,泾原都监桑怿为先锋,朱观、武英、王珪各率所部跟从任福出征抵御。

出发前,韩琦命任福合兵一起,先到怀远城,再奔赴德胜寨,直至羊牧隆城(德胜寨、羊牧隆城两地皆为渭州城之外的外围寨堡),绕到敌后。两寨相距仅四十里,道路不远,加上粮饷便利,占据两地后,再进一步分析战争形势发展,如果不能主动出战,便就地拒险设伏,截敌退路。

韩琦再三叮嘱,并将用兵方略书写好,亲手交给任福,还告诫道:“如果违抗命令,即使有功,也要斩首!”韩琦上述方略,深得兵法,按此执行,李元昊危矣!可惜的是,任福并未听从。

任福领轻骑数千先行赶赴怀远城,此时西夏兵已经在怀远东南。第二天,诸军远远跟在西夏兵后面。不久遇到镇戎西路军巡检常鼎、刘肃,任福合兵一起再进,在张家堡遭遇小股西夏军,前锋出击,杀首数百,略有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