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杨业的牺牲,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雍熙北伐”终告失败,大军失利,谁来承担责任?秋后算账在所必然!
当初对北伐最积极的倡言者,是贺怀浦、贺令图父子,贺怀浦战死,为国尽忠了,贺令图的罪责也就烟消云散了。
那么最高统帅赵光义呢?有没有责任?当然有,他是决策者,而且决策时,绕开中书省的宰相,单独召枢密使商议,说是为了保密,实际是怕宰相阻拦。
赵光义当初和枢密使计议的时候,有天竟然连续召见了六次枢密院官员,可见他的迫切心情。如今失败了,赵光义不得不有所态度,他对枢密使王显、枢密副使张齐贤、王沔自责地说:“你们共同监督,看朕以后还会这样做么?”
赵光义的话,令王显等人泪眼婆娑。
应该说,作为帝王,赵光义能说出这样检讨性的言语,是有一点姿态的,也可以看出他的认识错误的诚心,可惜的是,雍熙北伐的失利,使大宋王朝失去了对契丹的进攻优势,从此转为防守态势,能够成功遏制契丹的进攻,已经是烧高香了。赵光义哪里还有机会主导宋军主动进攻契丹呢?
考虑到进攻优势的丧失,赵光义为了防止契丹反扑,决定重新启用一批老将驻守边关。赵光义命张永德知沧州,宋偓知霸州,刘廷让知雄州,赵彦溥知贝州(河北清河)。这些都是赵匡胤手下的老干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那些败军之将怎么处置?
公元986年六月初二日,大名知府赵昌言上书赵光义,请求斩杀曹彬等失败将领。
赵光义接到奏章后,嘉赏赵昌言的勇气和胆识,下诏褒奖他,不久还升迁他为御史中丞。赵昌言一篇文章换来一个御史中丞的官位,实在是因为戳中了赵光义的心窝。
赵昌言上疏要求斩杀曹彬等人,实际是保护曹彬等人。大宋从赵匡胤开始便慎杀大将和士人。但皇帝又不好直捅捅下诏赦免,总得由大臣提出违法的官员罪重,该斩!然后皇帝开恩赦免,这样才能体现皇帝的格外恩情!
君臣默契配合,共同演绎一场法外开恩的好戏,经过才够精彩、当事人才够刺激、结果才够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