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是否和五代梁、唐、晋、汉、周一样成为短命王朝,第二代接班人至关重要!
而赵光义确实一位不错的皇位人选,先不说他出生时当夜,产房内红光升腾如火焰,邻居街头巷尾都异香扑鼻,久久不散。
天生异象,必然贵不可言!古人虔诚地信奉这份异象,天命所归,天命不可违!赵匡胤作为帝王也相信。
当然,这些异象也有可能是后代的演义,甚至可能是赵光义做了帝王以后对史官的授意有意神化自己!
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赵光义的平时的性格特点、举止风度、身材相貌是在赵匡胤眼皮底下显露无疑的。
赵光义聪明睿智,性情好学,举止倜傥,隆准龙颜,龙行虎步,这些都得到了赵匡胤的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深深认可。
因此赵匡胤这个任命的目的很明确,既是贯彻母后的遗嘱,尽一份孝心,更是向天下宣示:宋王朝的未来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危险局面,亲弟弟继位,宋王朝始终是赵家天下!
赵匡胤此举同时遏制了一些潜在的威胁,对有些觊觎皇位的人可能进行的阴谋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打击作用。
不过,对于一位高超的政治家看来,这个措施对于抑制他人的非分想法仅仅是消极的手段。
赵匡胤清楚的认识到,五代时期不过五十多年时间,朝代更迭不断、皇帝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你方唱罢我登场!谁都想在舞台上多呆一会!可为什么很多被狼狈地赶下来?
与其说是当时的皇帝能力太弱,不如说是因为权臣的势力太强!
特别是那些手握兵权的大帅、藩镇、节度,兵权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也是不稳定因素的根源。
对于皇帝来说,兵权掌握在别人手中,其实就等于刀把子握在别人手中,皇帝也就食不安寝了!
赵匡胤亲眼目睹了一次皇权更替,自己又照搬照抄了一次,其中滋味当然刻骨铭心。
怎么办?
八月,南唐国主李璟死,李煜继位,接待南唐使者时赵匡胤在考虑这件事;
十月,下葬杜太后时赵匡胤也在考虑这件事;
十二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击败北汉军骚扰,俘获辽州刺史傅廷彦时更在考虑这件事;
不过,一个人思考有时候总觉得有些短路,头昏脑胀之余,赵匡胤便又想到了那位“赵书记”。
赵普有拥立大功,但是赵普一直以枢密直学士(掌管军政文书的随身顾问)身份帮助赵匡胤出主意,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