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评赵构(四)

四,颠沛流离能吃苦。赵构自公元1127年五月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到公元1138年二月正式定都临安,前后十二年,期间东奔西走、颠破流离,一位皇帝,常年处于这种居无定所的状况,说他不艰难是不客观的。

有人会说,谁让他跑的?坐下来打不就得了!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打要打得赢啊!还有人会说,赵构一开始定的议和国策就有问题,所以没想到要打,更打不赢!其实对于一位议和者来说,更想在战场上打赢,只有打得赢,才有底气和敌方谈,敌方才会留机会让你谈。敌方如有实力一棍子将你打死,是不会正襟危坐和你谈条件、讲价钱、打口水仗的。

五,英明决策定帝都。赵构东奔西跑的十二年,其实也是四处挑选都城的过程。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做都城的城市有很多:咸阳、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等等。中国诺大地盘,哪里不能做都城?理由千万条,最高领导意志第一条!最高领导认为哪儿适宜为都城,哪儿就可以为都城,什么发祥地、皇族势力、战略要地、地形地貌,等等原因,统统得为最高领导的意志服务。所以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到洛阳、完颜亮从哈尔滨阿城迁北京、后来朱棣从南京迁北京,说迁就迁了,和平年代,没有安全隐患,皇帝在哪儿,哪儿就是政治中心。

战争时期就大不相同了,城镇那么多,你怎么选?选得好,长治久安,选得不好,自己一百多斤就交代了!

赵构的面临选择多吗?莫说他自己的选择,就是身边重臣的建议,也让人难以抉择。宗泽三番五次提出回汴京开封;张浚主持川陕防务时,请他入四川;宰相吕颐浩坚持去襄阳。等等,赵构一概没有听从,而最后选择了杭州,对不对?事实摆在那,毋庸多说。

六,能屈能伸避刀锋。公元1129年苗刘叛乱,苗傅、刘正彦避赵构退位,从太后到宰相无人同意,唯有赵构,能够认清形势,亲自在座椅上写退位诏书,传位小皇子,请太后听政。此举缓和了叛乱者激烈的情绪,保全了自己性命,从而后来得以复辟。赵构复辟,这是从古到今少有的在谋反中不仅安然无恙,反而成功复辟的唯一典型。

七,以叛制叛好策略。前文讲过,南宋初期,叛乱、起义、兵变此起彼伏、多如牛毛,赵构的策略是,只要你投降,一概接纳,且并不吝啬朝廷官爵,所以,朝廷能够在几年的时间内,平定国内动荡的局势!同时还锻炼了一大批战将。

八,一以贯之促议和。“议和”是赵构即位后便制定的国策,为什么“议和”,前文已经说过,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促成“议和”,应该说实属不易!在议和期间,赵构也曾几次下诏亲征,命令抗战,当然所有抗战的目的,都是为议和服务的。

九,心狠手辣杀大将。如果我们认为赵构是温情脉脉、优柔寡断之人,那就大错特错了,赵构完全具备皇帝素质,前文细述过,为了震慑群将、巩固皇权,赵构不惜背负骂名(实际,这个大部分骂名,他还让秦桧背了),冤杀岳飞。彻底根除了将帅尾大不掉的隐患。

赵构冤杀岳飞,在大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个例。大宋不仅对文臣宽容,对战败的武将也极端宽容,基本都是免官、降职,至多是流配而已。赵构悍然举起屠刀,产生的后果是很震动地。直到二十年后,孝宗刚上位,下诏命四川吴璘放弃德顺诚,部下劝吴璘说,放弃德顺诚对大宋朝廷不利 ,吴璘无奈地回答,朝廷下了诏书,我不听,能行吗?

杀大将如此,敢挡去路的小兵,赵构亦不手软。公元1129年二月,金军攻陷天长军,赵构在扬州,两地仅百里。赵构闻报,急忙带少数心腹随从先跑,到杨子桥,有一卫士出言不逊,赵构二话不说,立即拔剑将他杀了。

十,明眼如炬选嗣君。挑选继承人是所有帝王面临的头等大事。亲儿子都难选,何况是选养子,赵构先从一百位宗族子弟中选了十位,又在十位中挑选了两位,最后两位中选了赵眘,对不对?事实证明,赵构的选择是明智的、正确的。

十一,心甘情愿退皇位。“禅让”这件事,中国历来推崇备至,尧禅舜,舜禅禹,一直有崇高的光环,可这事毕竟只是个传说。真正主动自愿做到了“禅让”的,只有赵构和他养子赵眘而已。把手中的帝王权力全部交出去,自己做太上皇,说来容易,做来难。这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大度量、好心态才能为之。

中国有名的太上皇有多位,刘邦父亲“太上皇”名号是刘邦封的,李渊做“太上皇”是李世民逼迫的;李隆基做“太上皇”是迫于无奈的,还受尽委屈;赵佶做“太上皇”是为了逃避责任;孝宗赵眘也做了六年“太上皇”,可晚年不幸福;光宗赵惇做了七年“太上皇”同样不是主动退位的。后世的乾隆,名为“太上皇”,实际仍然幕后掌舵。

小主,

有人说赵构做太上皇实际也是幕后老板,并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具体见“佐料”)许多人都

四,颠沛流离能吃苦。赵构自公元1127年五月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到公元1138年二月正式定都临安,前后十二年,期间东奔西走、颠破流离,一位皇帝,常年处于这种居无定所的状况,说他不艰难是不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