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定规律,是指国家或家族经过一段时间的变乱、衰弱后,使王朝在一段时期内免于衰亡,并重新走上治世乃至盛世的过程。 简单讲,就是国家衰退甚至短暂灭亡后重新走向复兴。
历史上比较着名的“中兴”有东汉的“光武中兴”,唐朝宪宗的“元和中兴”,等等。
公元1127年,北宋被金攻灭后,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南宋建立之初,金兵多次南下,宋朝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遏制了金兵南侵,公元1141年十一月,宋金双方终于订立和议,此后形成了宋金长期对峙的局面,显然这种现象也符合“中兴”的条件。
但是“南宋中兴”其实具体指什么时期,历史学者有争议,分别提出了三个“中兴”概念,即:高宗中兴、孝宗中兴、高孝光宁中兴。具体哪段时间段为“中兴”南宋时期,这里我们不做探讨。
公元1166年,宋孝宗即位后第四年,下诏评定了一份“中兴十三处战功”,这十三处战功按时间顺序排列,第一处是公元1129年十二月张俊指挥的“明州之战“,第十三处是公元1162年五月张子盖指挥的“海州之战”,公元1162年六月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宋孝宗,可见宋孝宗是把宋高宗赵构在位的这段时间定位为“中兴”时期。
那么南宋中兴时期,哪些将领功劳最大?南宋初期着名武将有“三大功臣”、“四大名将”之说,而后人则有“七大王”的说法。
先说“三大功臣”。一是韩世忠,公元1135年被封为“扬武翊运功臣”;二是张俊,公元1138年被封为“安民靖难功臣”;三是刘光世,公元1139年被封为“和众辅国功臣”。
哪四大名将?第一,张俊;第二,韩世忠;第三,刘光世;第四,岳飞。
这个说法最早是宋史提出的。《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八”记录了七位着名武将:张俊、张子盖、张宗颜、刘光世、王渊、解元、曲端。
按照史书《列传》的一贯记叙方式,先叙述个人简历,然后附以个人逸事,最后在传末发表编纂者的议论即“论曰”。
关于“中兴四大名将”,《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八的“论曰”里有这样评论:“南渡诸将以张、韩、刘、岳并称,而(张)俊为之冠。然夷考其行事,则有不然者。(张)俊受心膂爪牙之寄,其平苗、刘,虽有勤王之绩,然既不能守越,又弃四明,负亦不少。矧其附桧主和,谋杀岳飞,保全富贵,取媚人主,其负戾又如何哉?(刘)光世自恃宿将,选沮却畏,不用上命,师律不严,卒致郦琼之叛。迎合桧意,首纳军权,虽得善终牖下,君子不贵也,二人方之韩、岳益远矣……”
简单翻译,南渡后各将以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并称,而张俊位列首位。但仔细分析他们的事迹,并非如此。张俊借助亲信武将之力,评定苗刘叛乱,虽然有勤王功迹,可守不住越州,放弃四明,败仗也不少。况且张俊附会秦桧,谋杀岳飞,为保全富贵而谄媚赵构,难道没有罪过吗?刘光世畏惧敌军,不听诏令,军无纪律,终于导致郦琼叛乱,他迎合秦桧,首先上交兵权,虽然得以善终,君子不耻。两人和韩世忠、岳飞的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