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反中和

如果说其他大臣只是上疏表达对和议反对意见的话,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就属于勇士了。胡铨上疏,大骂秦桧、王伦、孙近(新任参知政事),说“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三人头,竿之篙街!”

胡铨奏章,让满朝反对和议的大臣暗呼痛快。上下议论纷纷,勾龙如渊等秦桧党徒,表示要处死胡铨,赵构并不同意,大宋不杀士大夫,这是铁的纪律。秦桧也假装宽容大度,出面解救胡铨,胡铨被除名,编管昭州。

胡铨的奏章,宜兴进士吴师古出钱版刻传颂;朝中官员陈刚中寄信给胡铨勉励;进士王廷珪写诗赠送,都被告发,秦桧大怒,吴师古流配袁州(江西宜春);陈刚中流配赣州安远;王廷珪流配辰州(湖南沅陵)。

金国使者张通古、萧哲到了临安后,反对声还是此起彼伏。校书郎许忻、枢密院编修官赵雍同日上疏,竟然都是胡铨的口气。秦桧只得听之任之。

随后员外郎朱松、馆职胡呈、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共同署名上疏道:“金人用一个'和'字,牵制我们十二年,以覆我王室、驰我边备、竭我国力、解我不共戴天之仇、绝我中国赤子、诏谕江南为名,要陛下行叩首之礼!自公卿大夫、六军将士到黎民百姓,无不扼腕愤怒,岂肯听陛下北面为仇敌之臣?天下总有仗大义,问相公之罪者!”

几天后,吏部尚书张焘、吏部侍郎晏敦复、魏矼、户部侍郎李弥远、给事中楼炤、中书舍人苏符、工部侍郎萧振、起居舍人薛徽言同时入奏,极言议和礼节屈辱!不能答应。

秦桧也没办法了,总不至于一船篙将船上之人全打落水吧?

可金国很不给面子,这“诏谕江南”的名称确实难听,秦桧对自己名声自我感觉良好,害怕后世物议,当然更是为了议和顺利通过,忙找金国使者张通古、萧哲商量,改“诏谕”为“国信”,“江南”为“宋”。

十一月中旬,朝廷命王伦为“国信计议使”,中书舍人苏符为副使,主持和谈。可苏符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

十二月初二日,朝廷命宗正少卿冯楫为“国信计议副使”,协助王伦一起与金使和谈。为了让一位名望威重之人主持发布议和公报,以此打压群臣议论,秦桧选中了吏部尚书李光,对赵构提议晋升李光为参知政事。李光见皇帝赵构铁了心议和,思想也转了个弯,认为先议和,再埋头发展也未尝不可,于是爽快答应了。

十二月二十三日,双方谈得差不多了,金使张通古入宫见赵构,道:“我国先归还河南、陕西之地,其他事后议。”赵构大喜。

二十四日,朝廷下诏:“金国使来,尽割河南、陕西故地,通好与我,许还梓宫及母兄亲族,余无需所,令尚书省榜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