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巴黎和会

实际上此时帝国主义当真没时间干涉,大战刚刚结束,各国麻烦事一堆。

最大的麻烦,要重新召开和会。

英法赌对了,也赌错了。德国确实革命了,所以北京和约他们不打算遵守,因为都还没换约,算不上合法的条约。但他们没想到德国的革命声势这么大,几乎彻底打倒了封建君主体系。连南方的巴伐利亚王国王室都逃走了。

如果早知道德国乱象这么严重,就该拒绝结束战争,可当合约签订的消息上报,英法已经指挥不动自己的军队了。法军早就无法发动攻势,日军已经被打残,新登陆的汉军拒绝在停战之后攻击。英军独木难支,而且强行让英国小伙子们冲锋,恐怕会引发兵变。

于是英法集团也只能选择复员部分老弱残兵,先稳定国内秩序。

随着战争结束,没有受到战争冲击的英国恢复很快,不敢说马上就能过上维多利亚时代的好日子,但至少很快配给制就解除了,大量民用物资开始进入英国市场。当然,此时还得借债维持,借债规模比以前还大,战争中欠了美国30亿美元,战后一年激增到120亿美元,因为战时运输受限,现在可是敞开了运输。

法国要困难一些,复员的军人回到乡下农场,看到被日本劳工搞大肚子的老婆和女儿,社会矛盾很严重。而且法国是战区,北部平原广袤的土地上,无数的地雷还没清理,被毒气污染的土地无法耕种,经济极为疲软。

德奥也很困难,德国都革命了。幸好兴登堡的威望极高,掌控着军队,一点一点将部队后撤到兴登堡防线,让英法不敢继续开战。在东线依然占据着广大的地区,在乌克兰就有四十多万德军,控制了铁路线,矿山,还帮着地主返乡夺回土地,回报是得到大量粮食。

奥匈比德国更惨,战争打了两年多以后,奥匈就一直是崩溃状态。后期完全依靠德军帮助才能作战,军队指挥权已经彻底落入德国参谋部手中。总算撑过了大战,但匈牙利这个雷点终于炸了,也发生了革命。奥匈忙着镇压革命,哪有时间干涉。

所以干涉的主要帝国主义,竟然都是俄国分裂出去的国家,爱沙尼亚、芬兰……

英法帝国主义在稳定了国内形势后,立刻照会德奥,要求重新召开和会,这次又回到了历史轨道,定在巴黎召开。

德奥一开始拒绝出席,因为北京和会取得了对他们极为有利的条款,而这条款也在英法国内,尤其是法国引发了愤怒的民族情绪,此时法国人还能愤怒一把,实在是这份合约太苛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