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战场德国是完败的,有英国从中作梗,他不可能借到一毛钱的贷款。
唯一能得到的资金是那笔变卖菲律宾的10亿马克,那笔钱第一年就花光了。
德国开始动员德国商人,变卖在大汉的投资,各种工厂,商铺,甚至房产,只要能卖的尽量卖掉,筹集资金资助国家的战争。很多德国人很爱国,立刻卖自己的产业,换成含金量十足的汉两纸币,然后购买德国政府发行的马克债券,德国马克现在已经几乎没有黄金储备支撑,一旦战后贬值,就是废纸一张。
靠着德国商人几十年的投资,德国政府又筹集到10多亿马克的资金,从大汉市场上购买了海量的粮食、药品和橡胶这样的紧缺物资。
这笔钱第二年也花完了,到了第三年,已经卖无可卖,德国人又想到菲律宾。
德国在菲律宾投入巨资,有大量的资产,所以他打算再卖一次菲律宾。
第一次卖,卖的是主权,第二次卖,卖的是私人资产。
德国人私人在菲律宾修建的大量铁路,开发的大量矿山,甚至农场,在德国政府的号召下被摆上货架。英国从中阻挠,呼吁德国商人不要资助政府,否则最后只会血本无归。
德国人很团结,德国侨商响应政府的号召,最后菲律宾资产的百分之八十短时内贱卖,筹集到了20亿金马克的巨资。
接手这批巨额德国资产的,绝大多数都是华人资本。很多都是战争中发了大财的资本,他们甚至希望德国能继续打下去,比如粮商集团。
粮商这个行业,看似门槛不高,但外行也挣不到钱。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故事,看到向德国出口粮食的价格那么好后,一些富裕农民萌生的念头,砸锅卖铁收购了几百吨小麦,然后通过铁路发到黑海,结果破产了。因为根本卖不上价格,原来东北产的小麦根本不受欧洲消费者喜欢,东北小麦适合蒸馒头,可德国人不会,德国人吃的小麦和面粉大都是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因为这些小麦适合烤面包。
真正赚钱的,是那些将原本已经沦落到喂牲口的土豆卖给德国人的粮商,土豆才是德国底层人民的口粮。
粮食毕竟是粮食,最后也就挣个毛利。真正赚到暴利的,还是药品等救命的物资。云南白药和鸦片制品十分畅销,一火车一火车送往黑海,一年比往年十年销量都大,价格还翻了三四倍甚至十倍。
这些资本有的不希望战争结束这么早,有的不希望德国战败,于是支持德国,大量接手德国侨商抛售的资产。这些钱甚至都不会挪窝,不久又返回他们的账户。
普通资本家也就罢了,连在英法身上大发横财的军事工业,艾氏铁厂、大连兵工厂都加入这个行列,收购了大量菲律宾的矿山,铁矿最受欢迎,其次是铜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