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英国不断派往法国的登陆部队,俄军在东线拼命进攻,法国终于撑住了岌岌可危的防线,德军从巴黎近郊撤退了。
此时已经集结了30个师的英军,已经出现在德军侧翼,法军也集中了大量后备军准备反攻。
没人能想到,德军后撤会给俄军带来一场灾难。
因为德军秘密后撤,突然将30个师从前线抽调,通过高效的德国铁路系统运到东线,联合已经在俄军侧翼部署的奥军主力,切断了2个俄国集团军的退路。一场凌厉的歼灭战,让俄国损失了2个集团军,50万人。
战后法国总参谋长霞飞向沙皇致电慰问和感谢,沙皇回答‘俄国人很高兴为盟友做出了牺牲’,没有这两个俄国集团军的不断突击,德军在东线部署的10个师如果能抽调去西线,后果难以预料。当时的景象,让双方都以为哪怕对手再多一个师,战线恐怕就会崩溃。
霞飞是这场战争爆发后紧急任命的,因为当时法军后撤中显然混乱,上下一片惊慌。赏识霞飞的陆军部长及时提议,霞飞得以上任。上任后用近乎麻木冷酷的意志,带着濒临崩溃的法军死守防线。最危急的时候,巴黎只剩下一条通往奥尔良的铁路保持畅通,他也没有放弃。
唯一的失误是,德军撤退的时候,他没有孤注一掷发动攻势,让德军不但从容的退出战场,而且还抽调精锐兵力去了东线。这给俄军带来了灾难,一直跟奥军作战的俄军,没想到突然就上了强度。在东线大开大合的机动作战中,俄军靠着更勇猛的气势和对奥地利人的心理优势占据上风,德军突然杀到,让他们猝不及防,跟德军相比,无论在训练水平还是野战能力上,俄军都占绝对下风,这不怪他们,只怪对手是德军。
沙皇虽然嘴上说很高兴为盟友做出了牺牲,心里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据说直到开战最后一刻,沙皇都在犹豫,不想把几百万人送上战场,一直坚持不想做刽子手。俄国贵族的道德水平还是能跟欧洲贵族保持一致的,只是信用上稍有不如。真的心狠手辣,俄国或许还能撑很多年,因为后来颠覆了沙皇政权的那批人,现在被沙皇流放到了西伯利亚,拿着沙皇给的津贴在当地甚至能雇得起佣人,生活惬意的同时,不断写文章发去欧洲的报纸上批评沙皇政权。后来沙皇倒台,这些人没给沙皇任何机会,直接屠了沙皇一家,他们可不讲贵族式的温情,他们更知道什么叫做你死我活的斗争!
开战一个月过去了,德军从全面进攻,再到退守转入防御,接着调动兵力吃掉了侵入东线的50万俄军,战术上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但战略上陷入了被动,计划仅用四十二天时间,完成从动员、部署军队到消灭法军的计划破产,现在不得不面对他们战前最害怕的两线作战的窘境。
西线德军转入防守,被迫进入到原本应该在打败法国之后才进行的东线战役,因为再不动手,他的盟友奥匈可能就要崩溃了。
俄军损失了50万人,打击自然沉重,因为这可是战前现役的100万军队中的一半。可后备兵员正在源源不断集结起来,现在是到了拼后备力量的时候。
此时德国别说对比俄国,就算对比人口比他少一半的法国,也并不占优势。
义务兵役制确实能把所有男人都送上战场,可训练水平决定他们是杀人的屠夫还是待宰的羔羊。战争前,各国都疯狂训练本国人民,这一点上最早施行义务兵役制的德国并没有做的最好。德国追求的是一支能够高效机动的精锐力量,所以训练水平是最高的,可数量却不是最大的。各国受训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比例差别很大,最高的是法国的0.75%,其次是德国的0.47%,意大利的0.37%,连俄国都有0.35%之多,而最拉跨的就是德国的盟友奥匈,它只有0.29%,只比不实行义务兵役制的英国要强一些。
这些受训人口,未必能让预备役成为一支高效的主力部队,但以这些受训人口为基础,却能保证军队是一支军队,保证的是下限。
法国为什么最高,是因为他要用劣势的人口维持一支可以跟德国对等的预备役规模,这次能够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下靠着巨大的牺牲守住巴黎,证明了花费巨额军费,为此不惜放弃列强之间的海军竞赛的方案是有价值的。而德国却一边进行陆军建设,一边花费高昂的代价跟英国进行海军竞赛,如果德国能将后备力量提高到跟法国同一水平,在进攻巴黎的时候,或许不至于因为兵力不足最后不得不撤退。
战争第二个月,已经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了,各方都进入了调整期。大步后撤的德军,退到了马恩河、索姆河以东固守,此时还借助了法国人修建的法兰西壁垒。经过修改,这些设施完备的要塞防线,拥有了正面法国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