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新一轮军事改革

英汉同盟的对手只有两个,一个德奥同盟,一个法俄同盟。

德奥同盟因为奥匈天然的缺陷,只能算一个半,而且德奥都找不到解决奥匈民族问题的办法。但是法俄同盟的潜力很大,因为俄国人又开始改革了。

俄国这个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每一次失败之后都能迅速爬起来,因为每一次失败后他都会改革,败得越惨,改的越深。

没有克里米亚之败,俄国就不可能彻底解放农奴制。

可是解放后的农奴,因为背上了赎地款这样的沉重包袱,生活甚至过的不如以前。至少以前给地主老爷干活吃粮,不用再给一份赎地款。所以大多数农民只是身份上自由了,因为社会关系和债务的原因,大多数人还没有离开传统的农奴村社,还得给贵族老爷们打上二十年的苦工。

所以种地的还是那些人,种的地还是那么多,注定只有一个结果:俄国依然是小农生产。

所不同的只是农奴身份变成了自由农民,地主老爷们不能像以前那样限制他们迁居,也不能用鞭子逼着他们干活了。

斯托雷平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最准确的农村情况,比那些住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贵族们了解的都更深刻。

所以他启动的改革主要就是针对农村,他发现了很多富农,这些人跟那些不用鞭子后就不肯好好干活的农民不同,他们勤劳,自律,很多人成功缴纳赎地款,且没有背上债务,在村社里有自己的份地。他们致富的方法,大多都是因为勤劳和节俭,以前不但为地主耕地,还做点副业之类的,养点鸡鸭,养头猪。得到自己份地之后,这些富农的日子过得更优越,取代以前的贵族老爷,成了村社里的话事人。

只有将土地都交给这样的勤劳的富农,才能最大的提高俄国农业水平,认识到这点后,斯托雷平设立了土地银行等机构,给富农提供贷款,让他们有能力购买更多土地,让他们可以购买更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大面积生产。

小农变成机械农业的话,劳动力就过剩了,这正好为俄国工业提供自由劳动力,这是一个不能说出来的残酷手段。以前但凡有块地,俄国农民就不愿意进城,愿意进城的是那些连地都不想种的家伙,指望这些人去全日制的工厂?他们只会在城市里流浪。

斯托雷平要的那种自由劳动力,可不是连种地都不好好种的懒惰农民,而是那些还愿意干活,但干的普普通通的农民。

于是这次改革主要就是向这些人开刀,借给富农贷款让他们大量购买其他农民的土地,扩大农场规模,然后更有效率的生产,出口更廉价的粮食。让那些小农靠种地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只能把自己的份地卖给富农,然后进工厂打螺丝。

其实还有另一个办法,提高工资,提到到两倍,三倍,四五倍,那时候就出国都有的是人去,可资本家老爷可不是慈善家,他们要的是利润。工资高了,俄国工业品的竞争力怎么跟德国、英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