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统一提上日程

一笔巨额赔偿金怎么花,还得讲究技巧,一下子砸进市场,容易通货膨胀。

用来偿还债务,又容易引起通货紧缩。

战争中,为了筹措天量军费,大汉政府基本把自己快卖给银行家了。作为非法定央行,事实上起到央行作用的科利银行,要什么政策,政府给什么政策。于是他获得了用政府债券做储备发行钞票的权力,几乎就是印钞筹措军费,政府发行债券,科利银行印钞先买下来,然后分销出去。政府拿着印刷的钞票四处撒币,经济火的一塌糊涂,上百亿两代表财富的钞票进入了资本家的腰包。

许多债券被科利银行卖到欧洲市场,成为外债。外债部分大汉政府不关心,内债部分,一旦开始偿付,意味着要从市场上收回钞票,自然会通货紧缩。

金本位时代,印钞只能根据黄金储备,因此各国都没有印钞刺激经济的能力,货币极其稳定,长期是通缩状态。

大汉这场仗,无形中用几十年的政府债务做了一次刺激经济行为,幸好国家够大,甚至能用货币霸权,让大清、越南和朝鲜一起承担这次发钞的代价。

打赢了,自然你好我好大家好,暴雷的风险没了,花出去的钱最后由美国人买单。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也得咬紧牙关过几年苦日子,却一战完成大汉资本家的资本积累。三年战争,各项工业指标翻了至少一倍。

钢铁业再次翻倍,达到了300万的规模,这种烈度的战争,没有几百万钢产量,已经打不起来了。

纺织业彻底成为一项支柱产业,产量超过日本人二十年的发展,且用的是最新技术。

金属加工业更上一个台阶,福建小五金企业发展成了大中型企业,大汉的机械工业,可以跟欧洲一流国家在规模上相媲美,技术上当然还是稍差一些。

巨大的国家体量加持下,工业规模超越了英国、德国,仅次于美国。综合国力迈入五常行列,国际地位正式晋升世界列强。

都世界列强了,自然不会在统一国家这种事情上被人卡脖子。

汉使入长安,照会大清,要其服从天命,使天下归于一统。

这段时间,慈禧日子过得清闲,国内外无事发生一般。

洋人也不像以前那样上门找麻烦,李鸿章的以汉制夷似乎比以夷制夷还好使。

大汉跟美国发生的战争,只是天边的故事罢了。慈禧并不关心,根本没想过大汉跟美国的战争,跟大清有什么关系。

一开始还关心了两天,想看看黑贼跟洋贼开战,大清有没有机会收复辽东。后来听到双方都动用了百万大军之后,就没这种想法了。在后来听到汉军跟美军在美国人的山里打仗,就更没兴趣了。在听到消息,就是仗打完了,美国人竟然赔了那么大一笔款子。说出来,慈禧以为李莲英多说了两个零。反复确认,没想到真的是赔了一百多亿两银子,不由诧异,这美国人怎么这么有钱,他都这么有钱了,怎么还会不远万里苦哈哈的跑到大清国挣银子。后来又觉得,难怪人家有钱,肯定是勤俭持家攒下来的,可怜见的,咋就给汉贼给抢了呢。估计这一下是给汉贼掏空家底了。

慈禧震惊了没几天,汉使李许国就持节入长安,拿的杖子据说是按照古礼做的,当年苏武就是持着这种杖子去的匈奴。

气的慈禧想斩使立威,被奕?、李鸿章等人苦苦劝住了,汉使可不能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