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达打算起兵攻打建康城。
攻城前,他派长史庾弘远和司马徐虎龙给朝廷送去一封信。
这可不是一封普通的书信,而是一份檄文。
檄文里,陈显达洋洋洒洒写了许多,就像春秋战国时代诸侯讨伐另一诸侯那样,总得找个由头,证明自己的讨伐是正义的。
檄文里写道:“太祖高皇帝打江山,世祖武皇帝继伟业。
郁林王、海陵王辜负先祖,明帝中兴。
可如今的后主荒淫无道,残害忠良,朝纲败坏。
萧、刘领军奉后主诏,但宗室苦难重重。
徐司空忠心耿耿却遭诛杀,沈仆射年迈受罚,士大夫们也跟着遭殃。
天灾人怨,祸兆频现,后主却不思悔改。
建安殿下宜继位,废昏立明乃古训。
太尉仗义兴师,已集大军,势如破竹。
望诸大人择明路而从,勿留恶名于史。”
说到陈显达起兵的原因,也确实令人感慨。
陈显达本是南齐前两任帝王的大臣。
自第五任帝萧鸾即位后,他便自觉恐惧,害怕哪天就遭了诛杀。
到了第六任帝萧宝卷继位,陈显达更是不愿留在京师建康,不久便被调任江州刺史。
这萧宝卷啊,多次诛杀重臣,陈显达心中怎能不惊恐?
当他听说新帝准备派兵袭击江州时,心一横,决定起兵反叛。
永元元年(499年)十一月,七十二岁高龄的陈显达在浔阳正式起兵。
他命令长史庾弘远等人起草檄文,列举了萧宝卷的种种罪恶,并声明准备拥立建安王萧宝寅为帝。
“老将军,此举可是要慎重啊。”
庾弘远一边写着檄文,一边担忧地说。
“哼,我陈显达一生光明磊落,如今被这昏君逼得走投无路,只能如此了。”
陈显达愤愤道。
陈显达率部顺江东下,直扑建康。
在安徽当涂西北的采石,他遭遇了朝廷派来的后军将军胡松部。
两军交战,陈显达部奋勇杀敌,很快就击败了胡松部。
“老将军,首战告捷,士气正旺啊!”
徐虎龙兴奋地说。
“不可大意,继续向建康进攻!”
陈显达吩咐道。
十二月,陈显达部到达新林。
他一面沿秦淮河布置灯火,制造假象,让朝廷军队以为他要从水路进攻;
同时,暗中遣军渡秦淮河北上,准备袭击宫城。
“老将军,此计甚妙!”庾弘远赞道。
陈显达带领数千人马登上南京长江南岸的落星岗,驻守在新亭的诸路军队见状纷纷逃窜。
宫城之内人心大震,只好闭门设守。
初期取得了胜利,陈显达心中有些急躁。
他企图率领精锐猛攻宫城,一战定乾坤。
他亲自骑马执槊,带领数百名士兵与朝廷军队在西州开战。
“冲啊!”陈显达大喊一声,率先冲向敌阵。
起初,陈显达部获得大胜。
他自己还亲手斩杀了好几人。
然而,不幸的是,在激战中,他手中的槊折断了。
朝廷军队见状,趁机反攻。
“不好,快撤!”陈显达大喊道。
面对朝廷军队的反攻,陈显达显然抵抗不住,只好逃跑。
然而,他还没跑多远,就被朝廷军队追上了。
骑官赵潭用手中之槊掷向陈显达,陈显达中槊坠马。
“哼,老匹夫,看你还往哪跑!”
赵潭随即上前,将陈显达斩首。
陈显达的几个儿子也都伏法被斩。
长史庾弘远在朱雀航被擒。
行刑前,他索要帽子戴上,平静地说:“子路结缨而死,我不可以不戴帽子而死。”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这庾弘远,倒是个有节气的人。”
庾弘远接着对围观的人说:“我不是叛贼,而是义兵,是为了给诸位大臣请命啊。
陈公太轻敌了,如果采纳我的建议,天下就能免于战乱了。”
庾弘远的儿子庾子曜抱着父亲,乞求代父一死:“求大人们放过我父亲,我愿代他受死!”
然而,行刑官哪会听他的,一刀下去,庾弘远和庾子曜都被一同杀害。
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腥味扑面而来。陈显达的起兵,最终以失败告终。他的部将们,有的战死,有的被俘,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都化作了泡影。
“唉,这世道,怎就如此混乱呢?”一个幸存的士兵感叹道。
而宫城之内,萧宝卷坐在龙椅上,听着外面的战报,脸上露出一丝冷笑:“哼,想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