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宋主彧(yù)手里就只剩下丹阳、淮南等几个地方了,局势糟糕透顶。
他急忙派建安王休仁去统管各路军队,又让王玄谟当江州刺史,辅助休仁。
沈攸之则被派去当寻阳太守,带了一万兵马,驻守在虎槛。
休仁他们刚出都城往西没几天,东南边就传来了坏消息。
会稽太守寻阳王那帮人,已经打到永世县了,离建康就几百里路。
这消息一传开,都城里的人都慌了神,吓得不行。
宋主彧赶紧把大臣们都召来商量对策。
蔡兴宗站出来说:“陛下,现在天下到处都是反叛的,各有各的打算。
咱们得稳住,对人得真心实意。
那些反叛人的亲戚,宫里宫外都有。
要是咱们按法律治罪,可就坏了,说不定会闹出更大的乱子。
所以,咱们得赶紧发个明诏,告诉大家,谁犯罪就治谁,不连累家人。”
宋主彧听了,心里一下子亮堂了,连连点头称赞:“好啊,好啊!就按照你说的办!”
说完,他就依着蔡兴宗的建议,开始执行起来了。
刚过了两天,又传来豫州要投靠叛军的消息。
豫州刺史殷琰的家人大多都在建康,他本来是不想跟着寻阳那边干的。
可是建武司马刘顺,就像是寻阳的说客,一个劲儿地劝殷琰背叛东边,投靠西边。
殷琰心里头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这时候,右卫将军柳光世跑到彭城去了。
路过寿阳的时候,他还说建康肯定守不住。
再加上豫州参军杜叔宝一个劲儿地逼迫威胁。
殷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最后没办法,只好响应了子勋。
宋主彧一听这消息,心里头又添堵了,赶紧把兴宗他们召来商量。
他紧锁眉头,一脸焦急地说道:“这天下尚未安定,殷琰竟又起兵叛乱,这可如何是好?”
兴宗镇定自若地回应道:“主公,我们之前已明言‘叛党家属不予株连’,此举实乃安定民心之良策。
民心既定,平叛之日可期。”
宋主彧闻言,点头赞许道:“就依你所言,叛党家属概不牵连。
我打算对殷琰的家人从优相待,你以为如何?”
兴宗连忙拱手称赞道:“此计甚妙,既可笼络人心,又能安抚远方。”
宋主彧听后,当即吩咐侍臣前去慰问殷琰的家人,并让他们修书一封给殷琰,劝其迷途知返。
这时候,有人提议说,殷孝祖的外甥荀僧韶可以派上用场。
宋主彧一想,对呀,于是就派荀僧韶去找殷孝祖。
僧韶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来到了兖州。
他顾不上休息,直接就去找孝祖。
一见孝祖,僧韶就开门见山地说:“舅舅,您知道吗?
景和那家伙,凶狂的劲头,从古至今都没听说过。
现在,咱们的主上已经把那些坏蛋都给收拾了,重新让国家安定下来。
可没想到,还是有一群糊涂蛋在那儿捣乱,搅得人心惶惶。
就算老天爷让坏蛋得逞,最后也肯定是祸事连连,没法收拾。
舅父,您从小就胸怀大志。
您要是能召集起那些勇敢的人,一起去辅佐明君,不仅能平定乱世,还能让你的名字永远留在历史上!”
孝祖一听这话,心里那个激动啊。
他猛地站起来,袖子一挥,大声说:“还等什么!
我孝祖,早就想干一番大事业了。
老婆孩子先放一边,我现在就带人去建康!”
说完,孝祖也不犹豫,立刻就召集了文武官员两千人。
他跟大家一说这事儿,大家都纷纷响应。
一致表示愿意跟着孝祖和僧韶一起去建康,为国家的安定出一份力。
就这样,孝祖带着两千人,直奔建康。
那是会稽那边的叛军,像潮水一样,越逼越近。
城里城外,人心惶惶,大家都想四散而逃。
就在这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孝祖的人马赶到了。
大家看到这副景象,心里总算安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