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建元年那会儿,柳元景决定不再兼职管雍州的事儿了,他向皇帝推荐了武昌王浑去当雍州刺史。
武昌王浑年轻力壮,个子也高,足足有七尺呢。
他到任以后,跟身边的人闹着玩,写起文章檄文来,还自称楚王,年号都定好了,叫元光,还像模像样地设置了一整套百官。
这事儿可闹大了,长史王翼之赶紧上表给皇帝禀报。
皇帝一听,火冒三丈,立马下诏剥夺了浑的王爵,把他贬成了老百姓。
没过多久,又逼着他自杀了。
再来说说竟陵王诞。
他年纪比浑大多了,功劳也高。
讨伐刘劭的时候,他就加入了义师;
后来讨伐义宣,也是他主张出兵的。
因为他平定了三个重镇,所以被提拔为太子太傅,还兼着扬州刺史。
这竟陵王诞一得意,就开始大兴土木,造了好多亭台楼阁,那工巧程度,简直令人惊叹!
园子里的池塘也美得不得了,在当时那是数一数二的。
他还招募了一堆壮士当卫士,盔甲兵器都闪闪发亮,在京城附近那是威风凛凛,炫耀个不停。
宋主骏这个人啊,本来就多疑。
经过义宣那场乱子以后,他更是猜忌心重重。
他看到竟陵王诞这些举动,心里很不舒服。
但表面上却假装很推崇他,还给他加了司空的头衔,调他去当南徐州刺史,镇守京口。
可是京口离都城还是太近了,宋主骏不放心,又把竟陵王诞调到南兖州去当刺史。
另外派了右仆射刘延孙去镇守南徐,暗地里加强戒备。
这时候,朝廷里用了三个人,宋主骏把他们当心腹。
哪三个人呢?
就是两戴一巢。
两戴一个叫法兴,一个叫明宝,他们以前都是江州的记室。
宋主骏一即位,就把他们都提拔成了南台侍御史,还兼着中书通事舍人的职位。
一巢名叫尚之,他读书挺广,历史文学都有所涉猎,名声在外,官也当得不错,和两位姓戴的官员一起同朝为官。
时间一晃,到了孝建三年的冬天。
这“两戴一巢”给皇帝上书,那话里话外,全是拍马屁的词儿。
说什么天下百姓都服服帖帖的,远处近处的人都又怕又敬。
皇帝宋骏听了,心里头别提多得意了。
于是皇帝下令,把孝建四年元旦改成大明元年,并大赦天下。
又是庆祝又是施恩,搞得一片祥和,好像天下真的太平无事了一般。
可就在这时候,东平太守刘胡火急火燎地送来个消息,说北魏的军队打过来了。
宋军跟他们打了一仗,被打败了,请求皇帝赶紧发兵支援。
宋王骏一听,也慌了神,赶紧派薛安都等人去救急。
薛安都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到东平,结果北魏的兵已经撤了。
这事儿之后,国内国外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
一直到了第二年的秋天,南彭城那地方出了个妖民,叫高阇。
这家伙和和尚昙标等人一起谋划造反,还勾结了殿中将军苗允,打算里应外合,推高阇当皇帝。
幸好有人告密,提前把他们给抓了,一刀一个,都砍了脑袋,这事儿才算完。
说到这朝廷里头啊,有个中书令叫王僧达的。
他确实很有才能,但性格太直,说话不拐弯抹角,经常得罪人。
看到朝廷里有些事情做得不对,就忍不住要说出来,也不管皇帝高不高兴。
有一天,路太后的侄子去拜访王僧达,想拉拉关系。
可王僧达根本就不买他的账,觉得他没什么本事,还想靠太后的关系往上爬,心里头就瞧不起他。
于是,他叫人把路太后的侄子给扔出去了。
那路太后的侄子啊,也是个骄纵惯了的主儿,从来没受过这种气。
他回去之后,越想越生气,就跑到太后跟前哭诉去了。
他说:“姑妈啊,您可得给我做主啊!
那王僧达太过分了,我去拜访他,他不但不热情接待,还把我从榻上给抬出去扔了。
这哪是对待朝廷命官的态度啊?
简直就是侮辱我,也是侮辱咱们路家啊!”
路太后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
她心想:“这王僧达也太不像话了,怎么连我侄子都敢欺负?
我得跟皇帝说说,让他好好教训教训这家伙。”
于是,路太后就去找皇帝骏了。
她一见皇帝,把侄子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皇帝。
皇帝宋骏一听,心里头的火,“蹭”一下就上来了。
他本来就对王僧达不满意,觉得他老是说自己的坏话。
现在还敢欺负路太后的侄子,这不是明摆着跟自己过不去吗?
皇帝骏想了想,决定找个借口收拾王僧达。
他想起之前南彭城那事儿,就说:“这王僧达啊,跟高阇那帮人肯定是一伙儿的。
你看他平时就对朝政指指点点的,肯定是不怀好意。
这次高阇谋反,他肯定也参与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来人啊,把王僧达给我抓起来,赐死!”
就这样,王僧达被冤枉地赐死了。
可怜王僧达一世英才,就这么冤枉地死了。
不久,北魏的镇西将军封敕文,又带兵攻打清口。
这一次,他遇到了硬茬子,守将傅乾爱英勇善战,一番激战之后,封敕文被打得大败,只好灰溜溜地撤退了。
紧接着,魏征西将军皮豹子也不甘寂寞,率兵进犯青州。
不过,青、冀刺史颜师伯也不是吃素的,他率领将士们奋勇抵抗,最终也将皮豹子击退。
北魏军队索头军连战连败,只好相继退回本国。
这边,南兖州刺史竟陵王刘诞,却趁着这个机会,动起了歪心思。
他表面上说是要防备北魏入侵,实际上却是想趁机起兵,和宋主刘骏一决高下。
这刘诞啊,真是个痴人,也不想想自己有没有那个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