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杨难当,在梁州一战败了之后,就像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再也不敢对外逞凶了。
他守着自己那点地盘,每年老老实实给宋、魏两国进贡,图个太平日子过。
到了公元436年,南朝宋元嘉十三年,北魏太延二年,杨难当竟自立为大秦王,年号建义,还封妻子姚氏为皇后,儿子为太子,设了百官,一切都照着天子的样儿来。
他还把侄子杨保宗放了出来,让他去守薰亭。
可老天爷似乎并不眷顾他,称帝没多久,仇池就大旱,灾异不断,杨难当只好取消了大秦王的称号,又改回武都王。
同年五月,他又在上邽设了个兵镇。
看到杨难当的这些“僭越”的举动,拓跋焘气坏了,心想:“杨难当,你真是胆大包天,竟敢称帝!”
拓跋焘计划得很周密,要是杨难当不服软,就派乐平王拓跋丕、尚书令刘絜等将领去讨伐。
他先派平东将军崔颐带着诏书去警告杨难当。
杨难当一看诏书,吓得腿都软了,磕头求饶说:“我愿意把上邽归附魏国,让我儿子杨顺撤回仇池。”
拓跋焘一听,心想:“这还差不多。”
就答应了,只让拓跋丕进上邽城,抚慰新归附的百姓,然后全军就回朝了。
咱们趁着这空儿,再聊聊东晋的事儿。
那时候五胡并起,先后有十六个国家呢。
可到了晋亡宋兴的时候,就只剩下夏、北燕、北凉这三个国家了。
魏主拓跋焘厉害,把这三国都灭了。
十六国的地,除了蜀地特别点,其余都归了北魏。
蜀地先属成国,后被晋灭,谯纵攻过,刘裕又收复。
刘裕篡晋后,蜀地就归了宋。
那时,宋占三四成地,魏占六七成。两国对峙,南北分界,史称南北朝。
这魏国啊,这时候最强盛了,威震塞外。
西域的龟兹等九大部落,都先后进贡。
还有那破落那、者舌两国,离魏都约有一万五千里,也向魏称臣。
波斯、高丽等都服从魏国,只有柔然不服。
不过魏主多次出兵,柔然被逐出漠北,部落也渐渐离散,再也不敢侵犯魏国了。
国家强盛了,拓跋焘就开始专心修文治武。
他命崔浩、高允纂修国史,订定律历。
还让李顺考核百官,严定升降。
可李顺贪性不改,利用考核官员的机会,贪利受贿,品评不公。
拓跋焘察觉了他的赃私,又想起他以前包庇北凉、欺骗误国的事儿,两罪并罚,就赐他自尽了。
这一下,官场可就整肃多了。
这时,魏国出了个了不得的人物,把拓跋焘迷得神魂颠倒。
这是个道士,名叫寇谦之,是北魏时期着名的道教领袖。
通过崔浩的介绍,拓跋焘和寇谦之相识了。
寇谦之献给拓跋焘一本神书。
拓跋焘看不懂,就拿给崔浩看。
崔浩一看,惊奇地叫了起来:“不得了,这本神书就是河图洛书!
天人相合,应受符命!”
拓跋焘听了这些似懂非懂的话,突然醒悟了。
他想起寇谦之对他说的话:“我遇到了老子的玄孙李普文,他授我图籍真经,让我辅佐北方太平真君。”
拓跋焘高兴极了,说:“我这魏国,看来是天命所归啊!”
于是,下诏改元为太平真君元年,还尊寇谦之为天师。
根据寇谦之的安排,接下来该立道场筑道坛了。
寇谦之正色对魏王说:“大王,您得建个静轮宫,建得很高很高,高到听不到地面上的鸡犬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