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继续禀报道:“陛下,臣在改革法律时,特别关照了怀孕妇女。
若怀孕妇女应受刑,则延期至产后一百天再按法律处置。
此举措一出,广大百姓无不赞誉,称颂朝廷之仁心。”
拓跋焘点头称赞,眼中满是赞许:“好,好!崔卿真是体恤民情,深得朕心。
那百姓若有冤情,又当如何处理呢?”
崔浩见状,忙回答道:“陛下,为更好地倾听百姓声音,臣特地在皇宫门前悬挂了登闻鼓,并昭告天下。
凡有冤情之老百姓,皆可到皇宫申诉,击鼓上闻。
如此一来,百姓冤情得以及时申诉,朝廷也能及时处理,国内因此一片安定。”
拓跋焘听后,龙颜大悦,拍案叫绝:“崔卿真是我北魏之栋梁也!
此等改革,必将使我北魏更加繁荣昌盛。卿当继续努力,为朕分忧解难。”
崔浩躬身行礼,语气坚定:“臣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效犬马之劳,誓死扞卫我北魏之法律尊严。”
这一边,北魏与南方宋朝长期对峙,战争不断。
然而此时拓跋焘却有了与宋朝通好、停止战争的想法。
他深知战争带来只有破坏和伤亡,而和平才能带来繁荣和发展。
于是召见散骑侍郎周绍南,对他说:“绍南啊,朕欲与宋朝通好,停止战争。
你替朕走一趟宋朝,聘问并请求和亲。”
周绍南领命而去,不久便踏上前往宋朝的路途。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朝皇帝刘义隆接到北魏聘问和和亲请求后,心中犹豫不决。
他既想与北魏通好,又担心北魏诚意和动机。
于是含糊其辞地回答北魏使者,只派使臣魏道生回访北魏。
从此以后,两国使节往来不断,但真正的和平却迟迟未能达成。
拓跋焘心中焦急,他深知只有与宋朝通好,才能为北魏赢得安定外部环境,专心发展内政。
于是又召见散骑常侍宋宣,对他说:“宋宣啊,朕欲为太子晃求婚于宋朝公主。
你替朕再走一趟宋朝,务必促成此事。”
宋宣领命而去,心中充满期待和忐忑。
他深知这趟差事不仅关系到北魏与宋朝的和平大局,还关系到太子晃的未来和幸福。
因此他一定要竭尽全力完成拓跋焘交给他的任务。
宋朝皇帝刘义隆,面对北魏拓跋焘的求和与联姻提议,还是支支吾吾地应付着,最终没有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协议。
不过南北两国倒是和好了大约十多年,这也算是拓跋焘的一番好意,按理说南方人该领这份情。
此刻,刘义隆坐在龙椅之上,听闻北魏拓跋焘求贤若渴,体恤民情,心中不禁泛起涟漪。
他沉吟片刻,随即颁下几道劝农举才的诏书,决心要让自己的朝廷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朕欲振兴朝纲,卿等以为如何?”刘义隆在大殿上询问着大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