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哥白尼

1473年,波兰托伦市,尼古拉·哥白尼在一个繁荣的商人家庭中诞生。父亲的铜矿生意蒸蒸日上,家中时常有来自各地的商人往来,热闹非凡。

小哥白尼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挣脱保姆的手,一溜烟跑到院子里,抬头仰望星空,那些闪烁的星辰像是藏着无数秘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探索宇宙奥秘的种子。

儿时的哥白尼常常在夜晚拉着父亲来到院子里,小手指向天空,眼中满是好奇:“爸爸,那些星星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的呀?它们离我们有多远呢?”

父亲微笑着摸摸他的头,耐心说道:“孩子,星星闪烁,是因为它们的光穿过大气层时被干扰啦。至于它们离我们有多远,这可是个复杂的问题,等你长大,学习更多知识就能慢慢明白。”

哥白尼眨眨眼睛,又追问:“那它们会掉下来吗?”

父亲笑了笑,回答:“不会的,它们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呢。”哥白尼却不满足,脑海里冒出更多奇思妙想,他想着要是能有一双翅膀,飞上去摸摸星星该多好。

命运的阴霾在1483年悄然笼罩,父母相继离世,年幼的哥白尼成了孤儿。幸运的是,舅舅卢卡斯·瓦兹洛德,一位在当地颇具声望的主教,将他接到身边悉心照料。

在舅舅的安排下,哥白尼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学校。学校的图书馆里,藏书丰富,哥白尼一头扎进书的海洋,尤其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在课间休息时,独自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书籍,遇到不懂的地方,便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有一次,他为了弄懂一道数学难题,追着老师问了整整三天,直到完全理解才罢休。

1491年,18岁的哥白尼踏入克拉克夫大学的校门。在这所学术氛围浓厚的学府里,他遇到了天文学家沃依切赫。沃依切赫教授的天文学课程,如同为哥白尼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的大门。

课堂上,哥白尼全神贯注,那些关于天体运行的知识让他深深着迷。课后,他常常向教授请教问题,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有一次,在课堂上,沃依切赫教授讲到行星的运动轨迹,哥白尼忍不住站起来提问:“教授,按照现在的理论,行星的运动似乎有些解释不通,会不会有其他的可能呢?”

这个问题让整个课堂都安静下来,大家都惊讶地看着他,沃依切赫教授却露出了赞许的目光,鼓励道:“哥白尼,你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非常好。这说明你在思考,天文学的发展就是需要不断质疑和探索,你沿着这个思路深入研究,说不定能有新的发现。”

1496年,为了追求更深入的学术知识,哥白尼远渡重洋前往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他结识了天文学家达·诺法腊。两人经常在夜晚登上屋顶,用简陋的天文仪器观测星空。

达·诺法腊一边操作仪器,一边讲解:“你看,调整这个角度,能更清楚地看到木星的条纹。”

哥白尼认真记录,问道:“达·诺法腊先生,这些条纹的变化有规律吗?”

“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所以才需要我们持续观测记录。” 达·诺法腊回答。

有一回,他们在观测木星时,发现了一些异常的亮点,两人兴奋不已。

“这亮点太奇怪了,以前从未见过。”哥白尼激动地说。

达·诺法腊点点头:“没错,这可能是个重大发现,我们得仔细记录它们的位置和变化。”于是,两人一整夜都在专注观察,反复讨论这些亮点的成因,完全忘记了时间,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才回过神来。等他们下楼时,才发现因为通宵观测,错过了早餐,两人相视大笑,决定去街边吃一份热乎的意面。

在帕都亚大学,哥白尼在学习医学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天文学。他常常在课余时间阅读古希腊罗马的哲学着作,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宇宙和谐的思想,让他开始思考宇宙中心的问题。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了一个小型学术团体,定期聚在一起讨论哲学和天文学,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却又乐此不疲。

“我认为宇宙的中心应该是太阳,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样很多天文现象都能得到更合理的解释。”哥白尼阐述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