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汉中对

九曜书 Citagugu 4107 字 12天前

那日,刘邦正于营帐中审阅军报,忽闻帐外一阵骚乱。未等他开口询问,一名士兵神色慌张地冲进来,禀报道:“汉王,大事不好!萧丞相不见了,他的营帐中空无一人,马匹也不知所踪!” 刘邦听闻,手中的竹简 “啪” 地掉落,整个人如遭雷击,瞬间呆立当场。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刘邦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声音都不自觉地颤抖起来。士兵吓得扑通跪地,又重复了一遍。刘邦只觉一阵天旋地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绝望。在他心中,萧何不仅仅是得力的助手,更是一路走来风雨同舟的挚友,是汉军不可或缺的支柱。如今萧何突然消失,刘邦只觉得自己仿佛被抽去了脊梁,未来的道路瞬间被黑暗笼罩。

刘邦缓缓坐下,眼神空洞,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他喃喃自语:“萧何啊萧何,为何连你也要弃我而去?难道我刘邦真的注定无法成就大业……” 一时间,悲伤与无助充斥着整个营帐。

直到第二日傍晚,刘邦依旧沉浸在消沉之中,对军政事务全然无心过问。这时,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汉王,臣萧何回来了!” 刘邦猛地抬起头,眼中瞬间燃起希望的光芒,他顾不得仪态,几步冲至帐口,只见萧何风尘仆仆,满脸疲惫却又带着几分欣喜。

刘邦又惊又喜,眼眶再度泛红,声音带着哭腔:“萧何,你这是去了何处?为何不辞而别,你可把我急死了!” 萧何赶忙跪地请罪:“汉王恕罪!臣并非有意离去,实是听闻韩信逃走,心急如焚,未及向汉王禀报,便连夜追他去了。” 刘邦一听,先是一愣,随即破涕为笑,一边扶起萧何,一边说道:“你这萧何,可把我吓得不轻!我当是你也离我而去了。快起来,快与我说说,这韩信是怎么回事?为何值得你如此大费周章去追?”

萧何见刘邦情绪稍缓,赶忙趁热打铁,再次郑重其事地说道:“汉王,这韩信绝非一般人,他的才能举世罕见。这段时日,他在治粟都尉任上,将粮草事务打理得仅仅有条,账目清晰、调度得当,已足见其非凡之处。但他真正的本事,远不止于此。韩信精通兵法,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入木三分,行军作战、排兵布阵皆有独到见解,实乃我军梦寐以求的帅才。臣敢以项上人头担保,若能拜韩信为大将军,汉军定能如虎添翼,霸业可期!”

刘邦听着萧何这番言辞恳切的举荐,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萧何向来沉稳,能让他如此极力保荐之人,必定有过人之处。况且,这段时间韩信在治粟都尉一职上的表现,也确实可圈可点。思索良久,刘邦微微点头,缓缓说道:“既然你如此坚信,那我便信你这一回。封韩信为大将军之事,就依你所言。”

萧何闻言,大喜过望,连忙跪地谢恩:“汉王英明!韩信定不会辜负您的信任,必将为汉军立下赫赫战功!”

刘邦摆了摆手,接着说道:“不过,我也得亲自试探一番。你去告知韩信,让他今晚来我帐中,我要与他好好谈谈。”

萧何领命,心中暗自为韩信高兴,同时也期待着韩信能在今晚的交谈中,彻底折服刘邦。

夜幕降临,月色如水,洒在汉军营地。韩信身着一袭朴素却整洁的衣衫,神色镇定,稳步走向刘邦的营帐。帐外守卫见是韩信,微微点头示意,随即撩开帐帘。韩信深吸一口气,昂首踏入营帐,一场决定他命运,也关乎汉军未来走向的对话,即将拉开帷幕 。

营帐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帐壁上肆意舞动。刘邦端坐在案几之后,身姿沉稳如山岳。多年的浴血厮杀,在他身上沉淀出一种令人胆寒的气质。他的眼神深邃幽冷,仿若寒夜中的深潭,暗藏着无尽的肃杀之意。此刻,他正紧紧盯着帐口,等待着韩信的到来。

当韩信踏入营帐的瞬间,刘邦的目光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直直刺向韩信。他并未言语,只是凭借着自身散发的强大气场,试图震慑眼前这个年轻人。一时间,营帐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压抑的氛围让人喘不过气来。

然而,韩信却仿若未觉。他身姿挺拔,傲然挺立,宛如一棵苍松,在狂风中屹立不倒。他的面容平静如水,没有丝毫的慌乱与怯懦,眼神坚定而自信,坦然地迎着刘邦那如刀的目光。那平静的面容,恰似一汪深邃的平湖,任外界风云变幻,湖面始终波澜不惊。

营帐内,烛火幽微,光晕在营帐四壁投下诡谲的暗影。刘邦手持一支小蜡烛,烛火在他粗糙的指尖跳跃。他并未言语,身姿沉稳地从案几后起身,迈着缓慢而沉重的步伐,朝着韩信走去。

多年的戎马生涯,让刘邦周身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威慑力,每一步落下,都仿若带着千钧之力。他径直走到韩信身前,两人之间的距离近得能感受到彼此的呼吸。刘邦微微侧身,举起蜡烛,开始绕着韩信缓缓踱步,那如炬的目光,透过摇曳的烛火,一寸一寸地打量着韩信,不放过他身上任何一个细节。

小主,

摇曳的烛光在韩信脸上忽明忽暗地闪烁,映出他轮廓分明的面庞。韩信身形笔直,如同一杆标枪牢牢扎在原地,双脚稳稳站立,身姿纹丝不动。他的眼神平视前方,既未因刘邦的这般审视而慌乱闪避,也没有刻意迎合,只是静静地伫立着,任由刘邦打量。四周安静得可怕,唯有刘邦缓慢的踱步声与烛火偶尔的 “噼啪” 爆裂声。

刘邦绕着韩信转了一圈又一圈,目光始终紧紧锁定在他身上,试图从他的神态、举止中探寻出哪怕一丝的破绽或心虚。然而,韩信始终不为所动,面容平静得如同寒夜的深潭,没有丝毫波澜。良久,刘邦终于停下脚步,站定在韩信面前,烛火在两人之间晃动,映照着他们截然不同却同样坚毅的面容 。

刘邦停下脚步,目光如炬地盯着韩信,沉默片刻后,突然开口,声音低沉且带着几分试探:“六十三,八十一,五百六十七。四十八,五十二,然后呢?”

这一连串看似毫无关联的数字,突兀地在营帐内响起,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寂静。刘邦抛出这个问题,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想借此考验韩信的应变能力与思维敏捷度。在他看来,行军打仗,瞬息万变,作为一军统帅,需具备快速分析复杂局势、精准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数字谜题,便是他对韩信的首轮试炼。

韩信听闻,目光微微一凝,脑海中如闪电般飞速运转。不过刹那间,他脱口而出:“六百二十四。” 声音沉稳有力,在营帐内清晰回荡。回答之际,他神色镇定自若,眼神中透着自信与从容,仿佛这复杂的数字推理对他而言,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

刘邦闻言,心中猛地一震,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他原本以为,这刁钻的问题足以让韩信陷入短暂的思索,却没想到对方竟能如此迅速且准确地给出答案。

这一细节,让刘邦对韩信的能力有了新的认知,也在心底悄然对这个年轻人多了几分赏识。

但他并未表露出来,依旧面沉如水,紧接着又抛出下一个问题:“你且说说,得出这答案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