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以死明志

袁宗皋做的这些事自然瞒不过朱载圫。

因为陆炳是个聪明人,他不敢也不想欺瞒自己的主子。

所以从一开始朱载圫便默认了陆炳的调查行动,要不然就是给陆炳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去调查朱载圫的枕边人。

虽说一切都在朱载圫的掌握中,但有一点却让人很不舒服,那就是自己还不到二十岁,便有人开始把主意打到皇子身上了,这些家伙们,还真是未雨绸缪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乃是至理名言,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西汉前后期的皇帝对比。

西汉前期的几个高质量皇帝,都是“生于忧患”,都是久经历练的“蛊王”级别“冷血政治动物”。

高祖刘邦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开国皇帝,诛暴秦、抗项羽、斗功臣,每天不是打仗就是准备打仗,到死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

文帝刘恒是在吕后高压统治下,战战兢兢的熬了过来,上位后又是不断的对抗功臣、藩王,也是小心谨慎的过了一辈子。

景帝刘启即位后,面对的是汉朝最强大的藩王势力,也是一辈子没有消停,哪敢胡整?

武帝刘彻他自己怎么当上的太子,哥哥刘荣怎么死的,他能不知道?亲政前期跟祖母窦太后、母亲王太后斗争。

后期跟匈奴、南越、闽越、西南夷斗争,那是兢兢业业不敢丝毫懈怠。

后面“忧患”少了“安乐”多了,刘彻就开始松懈了,惹了一堆烂事,拉低了历史评价。

宣帝刘询从小由外家抚养,长在民间,见惯了世态冷暖。祖父母、父母惨死,后来发妻惨死,霍家专权,刘询不得不勤政冷酷,一步踏错就是灭顶之灾。

后面的元帝、成帝、哀帝等等,实在是没经历过啥磨难,“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综合质量也直线下降。

所以对于自己的儿女们,朱载圫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计划。

再说呆在皇宫里也未必安全,整个大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夭折的皇子很多,夭折的公主却极其稀少。其数量不足皇子的十分之一,这难道不奇怪吗?要说这其中没有猫腻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