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蒋冕咽了口唾沫道:“这可是把人都得罪光了。”
“哈哈,新政当然要有新政的气魄,若怕得罪人,你我还不如回乡种地养猪,你们不敢干,老夫一人承担。”杨一清豪迈的说道。
这番话听得朱载圫也是热血沸腾,朱载圫摆了摆手道:“放心吧,朕不是宋仁宗那个软蛋,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皇上,不可鲁莽啊。”众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这是利国利民的良策,怎会鲁莽呢?”朱载圫不悦的说道。
杨廷和苦笑一声道:“皇上,老臣不是反对此事,只是觉着现在时机未到,先帝刚刚驾崩,正是人心浮动的时候,此时要是进行土地改革,恐生大乱,您只有十四岁,不用急躁,慢慢来。”
朱载圫叹了口气道:“朕是不急,朕担心的就是你们这些老臣,若你们都不敢做这件事,那后来人谁敢去做?即使有这个胆量,也不能服众啊。”
“那老臣就与皇上定一个四年之约,四年后,若一切顺利,大明国力持续上升,那么老臣就是拼着性命也助您完成新政。”杨廷和目光坚定的回道。
“哈哈,阁老啊,若四年后您觉着力不从心,就把位置让给老夫,老夫替之,若老夫不行了,守仁继续替上,老夫就不信了,拼尽我们这七把老骨头,会办不成此事。”杨一清豪迈的大笑道。
杨廷和笑骂道:“少在这里咒老夫,此等名垂千古之事,老夫怎可放过?”
朱载圫感动的握住杨廷和的双手道:“有先生在,乃朕之大幸矣。”
最后此事虽然没有通过,但也没影响大家的心情。
最起码朱载圫是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接着便是王守仁提出的募兵制与军屯制。
募兵制现在已经慢慢的被大家接受了,从土木堡之变后,募兵制便兴起了,现在只不过是准备全面实施,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只是“军屯制”大家还有些意见,与“卫所制”相匹配的就是“军屯制”啊。
王守仁笑着解释道:“老夫所言不是那种“战时作战,农时耕种”的军屯,老夫建议在边关之地,为将士们分封无主之地,将士们有了土地,他的家人就会来,这样一方面解了守关将士们的思乡之苦,另一方面也能解决一部分军粮,岂不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