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仿照的走向共和,国父一介白衣,洋医生可以一试,张克还有编制,也是洋才,为何没机会?)
这时规矩,主人为了知道谁,做会客筛选。毕竟有各种各样的人来拜访。
先到到门房上拜帖,写上你是谁,身份职位,有啥事,住址什么的,可以去哪里找你。然后等通传,里面分不同幕僚见不同的人。见面聊,聊完一个,下一个,有些事幕僚直接办,后面上报主家知道就好,再有些幕僚办了,都不需要上报的小事,有些通报后,带去见正主。
求见的人都排队等着,可叫人不可能按顺序来,有地位,有事的先上。
也没人搭理张克,穿的一般,没穿官服,年轻,谁知道干嘛的,不像啥有力人士。也许就是想来走关系,门路的读书人,太常见了。
像他们这种的,有专门接待的幕僚,看出身家庭,介绍的关系,不同处理,不值得重视,来的多,处理的也快。
里面人看拜帖“张克,没功名,但也算个官?翻译洋人书籍的。没写家世有什么人,没啥关系?安阳的,但去留日去了十年,学西学,文史,机械。学说西洋话,读西方史书和能干技工?自称西学有成,以求咨询,考察。
有关于日本事报告中堂。”
去年败给日本,吃了大亏,中堂直隶总督的差事都卸了,怎么日本的事,报到这里?也是个自荐找门路的吧?但学西学的这时真是稀罕人物,中堂一直兴办洋务也许用得上。
没敢直接打发了,向上通报。
不久李府有人出来通报,张克被带进去,在一处偏房,见到了一位幕僚。
李鸿章办理洋务多年,只觉人才难得,传统教育培养的都是做人道理,做官讲究从上面向下管理,做人听上面招呼,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