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继续复习备考 第一节 复习写作知识(续10)

第12章 继续复习备考 第一节 复习写作知识(续10)

五明深深地感受到,原来就连写作这样看似自由随性的行为,也无法完全摆脱“压力”这一因素的影响。

他思考着,这种来自思想层面的特定“压力”,就像是一把神奇的火种,时常能够点燃或者激发出那深藏于内心深处的“精神”烈焰。比如说,当面临紧急而又繁重的任务时,时间变得异常紧迫,仿佛每一秒都在飞速流逝。但正是在这样的时刻,那些身经百战的记者们却如同被赋予了超能力一般,手中的笔犹如疾风骤雨般舞动起来,文字源源不断地从笔尖流淌而出。

曾经听到过一些记者朋友们如此感慨:“对于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而言,那无情的钟表啊,有时真是令人憎恶至极!可与此同时,它又是那样的惹人怜爱。”他们还会笑着说道:“这么些年来,通过亲身经历我才渐渐明白,所谓的压力其实远远不是那种让人望而生畏、避之不及的可怕存在;相反,它反倒是一种益处多多的助力呢。每当感觉到一股热腾腾的气息吹拂在自己的脖颈后方,每当置身于激烈无比的竞争环境之中,尤其是当下一个分钟便是交稿的最后期限之际,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报道便会自然而然地跃然于纸张之上,并且看起来简直就是文思泉涌、一气呵成,似乎无需过多思索便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助。不仅仅只是新闻报道,绝大多数的政治论述、评论文章以及杂谈随笔等等,通常都是在特定的某种“压力”推动下才得以产生并呈现出来的。作为社会舆论的发声者和传递者——那些被视为“喉舌”般存在的媒体人,以及对各种信息敏锐感知如同“神经”一般的评论家们,如果不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和表达观点,就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这种必须要快速写作并且及时发布的要求,无疑构成了一种客观存在且无法回避的“压力”。

再看如今科技领域中的论文撰写和学术着作出版情况。在这个科学研究“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甚至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激烈角逐),任何一个研究者都渴望能够成为第一个公开披露具有突破性科研成果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赢得赞誉和关注。而这种对于领先地位的争夺所带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同样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位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

即便是看似相对自由随性一些的文学创作领域,比如编写小说或者创作戏剧作品时,来自外部的各种因素也可能给作者带来不小的“压力”。例如编辑频繁的催促、刊物长时间的耐心等待、剧团急切地索要稿件等,这些都会促使作者尽快将脑海中的构思转化为文字呈现在纸面上,使得他们能够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从而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阿Q 正传》这部经典作品的诞生,其实与孙伏园“笑嘻嘻”地定期向作者索要稿件有着密切的关联;而《放下你的鞭子》这一精彩剧目的编排演出,则是源于当时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急切需求。正如一句俗语所云:“毛驴若无人去驾驭便无法前行,文章若是无人催促逼迫也难以问世。”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精妙“总结”!实际上,众多优秀的文章往往就是在这般“逼迫”之下应运而生的。而且,很多时候就连所谓的“灵感”,也是通过如此不断地“挤压”才得以涌现出来的。

诚然,这种迫在眉睫的“任务感”无疑会形成一种沉重的压力,但那种高尚且伟大的“使命感”同样也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各种“压力”,自始至终都充当着促使“思维”展开紧张劳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假如人的脑海之中根本不存在哪怕一丝一毫的“压力”,那么恐怕也就不可能有任何宝贵的“灵感”能够出现了吧。

五明经过一段时间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后,深刻认识到写作确实存在着与“感悟”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所谓“感悟”,简单来说就是因某些事物产生触动进而实现瞬间的顿悟。毫无疑问,这一概念已然成为探讨“机遇”或者“灵感”话题时不可回避的核心要点。

实际上,“感悟”并非罕见的特殊现象,而是在我们平凡的日常生活里频繁出现的场景。例如,古希腊着名学者阿基米德在沐浴之时,突然领悟到关于物体“比重”的基本原理;英国科学家牛顿偶然看到苹果从树上掉落地面,刹那间洞察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奥秘;发明家瓦特目睹热气冲开茶壶盖子的情景,灵光一闪发明了蒸汽机车;医学家琴纳观察到挤牛奶的妇女不易感染天花,从而悟出“牛痘”接种的方法;物理学家伯凯雷尔由于注意到“铀盐”能让照片底片感光,进而发现其具备“发射线”特性等等。这些都是极具代表性且广为人知的例子。

不仅如此,甚至整个“仿生学”这门学科的创立,都能够归因于人们对于各种“生物”独特性能所产生的特定“感悟”。再将目光投向艺术领域,类似的情况同样屡见不鲜:唐朝画家吴道子在绘制洛阳“天宫寺”内的神鬼形象之前,特意邀请裴旻表演舞剑,借此从那灵动的舞姿当中“感悟”到绘画所需的笔法神韵。草书大家张旭在书写之时,其灵感来源颇具传奇色彩。最初,他见到公主与挑夫在路上争相前行,从那激烈的场景之中领悟到了笔法的意趣;而后又目睹公孙大娘舞动剑器时的飒爽英姿,从而获取到了书法神韵之精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样地,王羲之这位书法巨匠,传说他的书法成就得益于观察鹅掌拨动水流的姿态,进而悟得了其中蕴含的独特“气韵”。

再谈到写作文章方面,更是有着诸多精妙的说法。比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强调文章应如同深秋时节的树木一般简洁明快,同时又如早春二月的花朵那样新颖别致;还有“用笔不灵观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意思是当笔下生涩不畅时,可以去观赏燕子翩翩起舞来寻找灵动之感,若行文缺乏条理,则可通过欣赏鲜花绽放的美妙景象以获得启发;再有“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经典之言,表明好的文章应当像山峦起伏般富有变化,避免平淡无奇;最后便是“凤头猪肚豹尾”的形象比喻,要求文章开头如凤凰头部般引人注目,主体部分像猪肚子一样充实丰满,结尾则似豹子尾巴般有力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