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公出使,敬刺史可有良策?”
来的路上,唐俭虽不便公开身份,但他可是带了眼睛和耳朵的。
绛州府那一项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功绩令他大受震撼。
他直觉性以为,敬川在天下大势上肯定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可惜这个问题他算是问错了人。
敬川除了机械精通、有些后世长远的眼光之外,哪儿懂得两国邦交之事。
不过,九年义务的底子,他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渭水之盟、突厥内部动荡、极端天气等这些大事,他还是有些印象的。
沉思片刻,他缓缓开口道:“前隋也好,大唐也罢,对突厥的邦交策略无非就是明面示好,暗地里挑拨。小子拙见延续此计策即可。”
他这话一出,长孙皇后不由暗自点头。
事实上,她的父亲长孙晟就是前随功勋卓越的外交权臣。
当年就是因为长孙晟的计策,突厥才瓦解成东西两个突厥。
敬川一句无心之语,无形中既拍了长孙的马屁,又让唐俭深以为然,着实是无心插柳,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唐俭捋着胡须问:“如何挑拨?”
敬川一脸蒙圈:不会吧,你一外交使臣,居然不懂得挑拨离间?这话谁信。
内心吐槽,但他还是故作镇定的说道:“其实很简单,明面上还是延续两国渭水之盟的意思,尽力求和。
但是,暗中可派一支商队,游走于突厥权贵之间,能拉拢的拉拢,能挑拨的挑拨,不能挑拨的死忠就想法掐死。”
敬川这话一出,长孙皇后和唐俭面面相觑,心里却五味杂陈。
这特么是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骚年该说的话吗。
历朝头号奸臣都没这么心黑的。
幸好没把他放朝堂上,这要是放在朝堂,指不定得霍霍成什么样。
长孙皇后一脸担忧:“靠商队拉拢得花费不少铜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