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谁是财神谁是爷
此时,凡是在这里的人,包括那些普通士卒在内,无人不知道,这个叫做“上下坝子村”的地方,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巨量的财富机会就在眼前,要说有人不动心,那肯定是假的。
之所以不动心,不过是根本就没有资格,或者是没有机会把欲望说出来罢了。
所以,对于几个小兄弟的“垂涎三尺”,沈腾不仅没有责怪挖苦,反而非常开心。后世有句话说,能被人利用,就说明你还有价值。
自己能被小兄弟们肯定,并跟随,说到底,就是因为自己还有些价值罢了,否则,就凭你能打?
浑身是钢又能捻几颗钉子?
战阵之上,无论你多能打,遇到百人千人的队伍过来,照样会死得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还有,在这个时代,要想做事,不难,但要想做大事,没有这些豪族大姓的支持,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吧,但真的很难。
这也就是在蜀汉,他这样的底层人还有那么一点点机会,毕竟蜀汉人才太少,稍微有点出彩的,都能被朝堂发现。
若在曹魏那边,谯沛军功集团和颍川豪族集团早已经将几乎所有重要岗位都占得没了一丝丝的缝隙,普通人,任你削尖了脑袋,也钻不进去。
而在孙吴那边,江东集团和淮泗集团斗得你死我活,外地人想找条缝儿钻进去,怕好不容易钻进去,当即便是被碾为齑粉的下场。
包子他们希望一起发财是好事儿,但有些话,却不得不先说清楚了,以免将来发生误会,让大家难堪,甚至连朋友也做不成了——
“几位和我沈腾也都不是外人,我有话说在前头,这里,很可能会是我蜀汉帝国的工业基石,所以,谁都别贪心,国家肯定是大头,咱们自己呢,有份儿就行。再说了,钱是赚不完的。这里面肯定会有皇家的一份儿,这个嘛,咱也不是一定要抱谁谁的臭脚,而是有了皇家的那一份,未来很多事情会事半功倍,政策上的利好,更不用说了。”
众人纷纷笑着点头称是。
“二球不用说了,这地盘说起来还是南中的,你李家没有理由不踩上一脚,再说了,这里仰仗你李家的地方还多。”
李球乐得连连点头。
沈腾又转头对黄崇说道:“虫子你就算了,我不是偏心眼,你黄家本就是蜀中最大的盐老板,想来目前也不会做这样的投资,没必要。再说了,黄家的事情,还不至于轮到你这个年轻人来操心。至于你自己,别担心,咱们有的是机会,但目前不适合,你家里有些事情闹不明白,所以,你还是低调些好。”
黄崇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他紧紧一抱拳,对着沈腾深深地鞠了一躬,道:“腾哥儿放心,兄弟我心里有数。”
大家在一起,都很忌讳提到黄崇的家世,沈腾这次能将事情挑明了说,这让黄崇既尴尬,但更多的,却是感动。
先帝入川占益州,黄家本就不是第一批从龙的功勋豪族,建宁李氏才是。当年给先帝入益州制造麻烦的,其中就有这黄氏。
蜀中自古便有“自贡王”“阆中黄”的说法,大意与“卓半城”“李建宁”的说辞如出一辙,都是形容这几大豪族的地位之尊崇财富之巨多。
而这“自贡王”和“阆中黄”说的却是两个以产盐而成巨富的王家与黄家。
这黄氏,便是黄权黄崇父子所在的那个黄氏。
中国自古以来,产盐区只有三个,一是沿海地区的海盐,产量大,且销售区域极广,基本覆盖了中国人口65%的区域,蜀盐覆盖30%的人口区域,而西北池盐则只占5%的人口区域还不到。、
至于后世人所熟知的青海湖盐,在这个时代,拿出来说事儿,一点价值也没有。
而蜀盐,基本都产在自贡和阆中这两个地区。
可能一般人难以理解,地下有盐,咱挖口水井便是了,莫非你家能煮盐,我家就不能煮盐了?不就是将井水提起来,放进大铁锅里煮么?又没有什么高科技的门槛儿,咋就只富了你黄氏和王氏?
这样想的人,就大错特错了,是将十分庞杂艰难的事情过于简单化了,理想化了。
首先,这含盐量极其丰富的卤水深藏在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地下,而不是轻易挖上几十米一百米就能捞得着的。一般人就别想了,挖一口井付出的人力物力,可以让你倾家荡产多少次,也不一定能挖得下去。
其次,你的运气要足够好,就是你开挖的这口井没有遇到大青石之类的巨大障碍。过去打井可没有什么金刚钻,倒霉的,也许已经哼哼哈哈地挖了许多时日,挖了几百米,遇到一个大石板,根本就打不穿,对不起,所有的损失,东家您自己个儿承担了。
最后,您得保证几百米上千米挖下去后,刚好下面就有盐水矿脉经过,否则,人家的井里哗哗地流金淌银,你的井里汲出来的水清甜清甜的,喝起来十分舒爽,但就是没有一点盐分!或者就微微一点咸味儿,一大锅水却煮不出二两盐巴来,有个屁的用途。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