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

第118章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

前面从“布射僚丸”到“工颦妍笑”的几章,我们介绍了那些用自己的才能造福当代、名垂后世的人们,以及《千字文》作者以及后人给他们的肯定与评价。历史是的车轮依旧在滚滚向前,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驶过了《千字文》所处的南北朝,一直行进到了今天,还会驶向更加遥远的将来。他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巨大贡献而停顿,更不会因为某个人暴虐而驻足,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今天我们,在完成《千字文》第四部分第五个段落的讲解之后,开启了《千字文》第四部分的最后一个段落的序幕。最后一个段落比较短,从“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这四句对仗开始写起,感慨于时光流逝,

“年”,会意兼形声字,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其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上部是“禾”,表示的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的象形;下部个“人”,表示的是一个人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二者合起来就表示人背着收割了的庄稼的形象,由此可见,其本义为五谷成熟、丰收的意思。其本义与农业生产和收成紧密相关,体现了古人对农业收获的重视和期盼。这时,年也有了年景、收成的意思。《孟子·梁惠王》:“凶年免于死亡。”

晚期金文“年”字下部的“人”形一变而成了“千”,从而演变成了“秊”(年),其意思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谷物生长周期大约为一年,所以开始引申出表示时间的概念,用来指代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周期,这是 “年” 字时间意义的初步萌芽。其隶书字形,“禾”的最后两笔以及“千”的第一笔,都变成了直线;最终到汉代简化成了现代的字形。在古代不同的王朝,对于年的称呼也不尽相同。《说文解字》:“年,本作秊,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秊。’”《说文解字注》:“‘(秊)谷孰也。’注:《尔雅》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者,取禾一孰也。”这里的年便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的意思。

后来,每一年都有一个节点,后来讲这个交替节点,也称之为年。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在古代,各朝代过年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夏朝和我们现代是一样的,以孟春之月(即正月)为岁首,也就是把现在我们所说的农历一月作为过年的月份。殷历以季冬之月(即十二月)为岁首,过年时间在农历十二月。周历以仲冬之月(即十一月)为岁首,过年在农历十一月。秦历以孟冬之月(即十月)为岁首,过年在农历十月。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等人制定了《太初历》,恢复以孟春之月为岁首,此后,农历正月初一过年的习俗便基本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这一规定既符合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又与人们对春季万物新生的美好期望相契合,使得正月初一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 春节的固定日期。古代称过年那一天为元旦,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区分公元纪年和中国传统农历纪年,将公历的1月1日改称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之为“春节”。

人每过一年就会增加一岁,由此有引申出年岁,岁数、年龄的意思。《左传·襄公九年》:“公送晋侯。 晋侯以公宴于河上,问公年,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因为年都是以周期计算的,故此引申为时期、时代的意思。左思《魏都赋》:“虽则衰世,而盛德形于管弦。虽踰千祀,而怀旧薀于遐年。”

“年”在古代还是一只神兽。在古代,每到一年的岁末,便有一只穷凶极恶的怪兽——夕出来祸害百姓。百姓只好请灶王爷请天兵天将来赶走他。玉皇大帝便派了神兽——年下界除怪。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年终于在过年的最后一个晚上除掉了夕。百姓们听到夕被除掉了,纷纷穿上新衣服,点燃竹竿,走到大街上庆贺。为了纪念这次事件,于是大家就把腊月三十晚上叫“除夕”,把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称之为“过年”。而每年燃烧竹竿,也成为了庆祝方式之一。竹竿发出的爆裂声,也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后来人们用火药制造的鞭炮代替了燃烧竹竿,称之为爆竹。但还是把这也是“爆竹”的由来。

关于过年的故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年”并非仅仅是时间的度量单位,它还曾以一种神秘且强大的神兽形象存在于世间。那时候每逢岁末之时,就会有一只穷凶极恶的怪兽——“夕”,现身人间祸害圣灵。面对这只可怕的怪兽,百姓们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灶王爷,请他代为向天庭祈求派遣天兵天将下凡除掉这只怪兽。玉帝便派年下界降妖除魔,拯救苍生。

小主,

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搏斗,年终于凭借着自身超凡的力量和顽强的斗志,成功地在过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击败并除掉了夕,让饱受折磨的百姓重获安宁。得知夕已被铲除的喜讯,欣喜若狂的百姓们纷纷迫不及待地换上崭新的衣裳,手持点燃的竹竿,兴高采烈地涌上街头,共同欢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为了铭记这段充满惊险与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人们将腊月三十的夜晚命名为“除夕”,以此象征着旧岁的终结和新年的伊始。同时,那个见证了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则被称为“过年”。而每年燃烧竹竿的传统习俗,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庆祝方式。每当竹竿被点燃,其发出的清脆爆裂声响彻云霄,不仅驱走了邪恶与阴霾,更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后来有火药制造的替代品,也就是后世的鞭炮出现后,为了纪念,人们将支撑位“爆竹”。这也是爆竹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