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再遭罢免

《韩非子·说难》有言: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如果不是因为提前泄露了皇太子赵祯即将代君监国的消息,那么丁谓和曹利用怎有可能从案板上的鱼肉变成捅入寇准后背的利刃。这个教训对寇准来说可谓惨痛至极,更可悲的是,他这一生都将没有机会再次翻身,这一次从人生巅峰的坠落将是他此生以主角的身份在历史舞台上所发出的最后一声绝唱。

这年六月,寇准的罢相制正式下发,他被免除宰相之职并降为太子太傅、莱国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他可没有被外贬为官,而是继续在京城里待着。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寇准被罢官的原因是因为他被丁谓等人告了黑状,说他要谋反另立新君,可证据呢?除了一份还没来得及上呈的请太子监国的奏表,寇准身上可是没有任何的把柄和漏洞。甚至可以说,但凡赵恒能够想起一点当时与寇准的口头约定,那么寇准都不会被罢官。

那赵恒为什么会为此而愤怒?因为这个时候他又觉得自己没什么毛病了,对自己的病情极度敏感的他觉得寇准奏请赵祯监国是在诅咒他,所以他要治寇准的罪。要知道当初赵光义箭伤发作之时,他就因为冯拯等人请立太子而龙颜大怒将一众人等外贬到岭南为官,更何况寇准还是要太子监国,这不就是明摆着说他赵恒不行了吗?毫不夸张地说,寇准这回真的就是被赵恒这个间歇性精神病人给玩死的。

寇准被罢免这件事其实还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比如丁谓的势力已经庞大到足以轻易地搞垮看似地位无可撼动的寇准,再比如寇准的不得人心。一个人在职场上有敌人并不为奇,可像寇准这样四处树敌而且把身边的所有人都变成敌人还真的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但寇准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办到了。按理说,寇准此次所犯的错误其实谈不上很大,可满朝公卿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他说话呢?说得极端一点,他被罢免以后指不定有多少人在拍手称快,可这些人未必都是丁谓的同党。

请问:如果你有寇准这样的一个领导或同事,你会喜欢他吗?假如你在他手底下做事或者与他共事,你每天会是什么心情和状态?寇准的故事我们已经讲了很久了,也相信很多人都很欣赏他这种直来直去的个性,可问题在于我们是在隔岸看风景,如果把你放到寇准的身边去,你确定你还会喜欢他?你确定能不被他所讨厌或嫌弃继而挖苦你或者一脚把你从他跟前踹开?

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像寇准这样的人并不罕见。不管什么发生了事,他们这种人首先举起一面我永远正确的大旗,然后就会把心里的话或者所有的不痛快全部吐露出来。他们不会去理会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永远正确,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所代表的就是正道,所以他们可以因此而藐视一切。更可笑的是,他们觉得对方不但不能因此而记恨他们,反而得感谢他们,因为是他们为对方送来了真理和光明。

问题在于什么?那些嚷嚷着是在替天行道的人以及那些自称代表正义的人,请问:老天爷同意你代替他了吗?正义允许你代表他了吗?更何况,你所认定的天道和正义不过是你的自以为是,那只能代表你,说白了这就是在以个人的意志去强加于他人之身。这样的人有谁会喜欢?又有谁能够容得下他?

当然,例外肯定是有的,比如你是开天辟地改朝换代的一代圣君,或者是与此极致类似的人物,除此之外,任何人这样干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有句名言:说话要和气,但手里应该随时拿着一根大棒。强如超级大国的总统尚且知道说话要尽量和气,某些人凭什么就觉得自己只要站在制高点上就可以无视甚至是践踏别人的尊严?

很不幸,寇准就是这种人。

好了,我们就此打住,回归正题。

寇准罢相远不是这起政治大戏的结局,而只是高潮部分的开启,真正的好戏这时候才刚刚上演。因为寇准仍然身处京城,也因为宰相的人选赵恒迟迟难下决断,于是乎寇准和丁谓以及其他觊觎宰相之位的人都在蠢蠢欲动。对寇准来说,他当然不会甘心失败,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地向丁谓集团发起反击以图东山再起,而不是就此认赌服输准备安享晚年。丁谓等人看到寇准还待在京城也是恐惧日深,他们也在加紧活动力求能让赵恒同意将寇准尽快地赶出京城。

七月,赵恒将参知政事李迪以及重回朝廷担任兵部尚书的冯拯召入宫中商议政事,一同受召面圣的还有翰林学士钱惟演以及皇太子赵祯。自从寇准被罢相之后,赵恒就有意让李迪担任宰相,但李迪数次婉拒,这一次赵恒再度当众要求李迪接任宰相。

正当李迪准备再次拒绝时,一旁的皇太子赵祯立马拜于赵恒的跟前,说道:“感谢父皇任用李宾客为相!”

赵祯这个小孩子当然是对此很高兴,毕竟李迪是他整日朝夕相处的老师。见儿子如此懂事,赵恒转过头对李迪笑道:“太子都这样说了,你还有什么好推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