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淮安:“晚辈的人跟着这人去到了某个道观,在道观里发现了另外三个人,一个老道姑,两个小道姑。
之后晚辈的人又再次追查十几年前的旧案,得知钱娘子生前和大悲庵中一位擅长摸骨的师太相交甚笃,这位师太因擅长摸骨,在大悲庵附近百姓中,颇有些名气,当年钱娘子出事后,这位师太也不知所踪。
当年和这位师太同在大悲庵修行的尼姑,如今还有几个在大悲庵,经确认,这位已经由尼姑变成道姑的人,便是当年那位颇有盛名的师太。
晚辈推断,当年之事,这位师太应该知晓些内情,是刻意逃避才会改变身份,听闻有人为钱娘子做法事,她是特意派当年的那位护院前去打探消息。
护院到了大悲庵,发现了于氏身边被撵的仆妇,便把这个仆妇带到一边,反复追问,才知道当年钱娘子早产的那个女婴儿没有在大火中丧生,而是被于氏抱回了尚书府苏家,做法事的便是这个女婴儿。
师太惦记这个女婴儿,得知这女婴儿长大后被苏太后赐婚给晚辈冲喜,便嘱托护院在将军府附近试试,希望能有机会见故人之女一面。
所以,他才会几次三番的在将军府附近徘徊。”
所以才被陈甲的人跟上,找到了他们藏身的道观。
追踪到这个道观后,陈甲命人暗中潜伏,并未惊动这四人。
盛淮安说的有些心神激荡,起身走了两步,稍稍平复了一下,才又往下说:“当年钱娘子隐居在京郊,她是孤身妇人,又颇有资财,为防被人觊觎,钱娘子特意从镖行请了高手护院,按说有护院,便是起火,也不该一个人都救不出来,可是当年官府的文书上明确写着,庄子里所有人全部烧死,无一幸免。
所以侥幸逃出生天的三人,除了师太,其他几人在官府档案里都已经成了死人,无奈,师太带着几人辗转各地,在某个地方一个破旧的道观里,改拜道德真君,做了道姑,将两个丫鬟束发做了小道姑,那个护院,就成了她们道观里的香火院公。
两个丫鬟和那个护院的家人,都丧生在当年的大火里,最初几人想着逃命,不敢回雾柳镇,也不敢问这场无妄之灾的起因,直到约十年后,几人才想办法回到了的京都附近,试探着寻找当年的纵火之人, 多年来,他们并未找到当年觊觎钱娘子钱财的江湖帮派,也没有找到和当年相关的任何蛛丝马迹,他们以为,早产的那个婴儿,应该也早就跟着钱娘子去了,所以也从来想过找这个婴儿。
直到今年我家夫人在大悲庵做法事,他们才知道当年的婴儿不仅没有丧命,已经长大,而且成了尚书府的假千金,那个护院找到在大悲庵附近乞讨为生的乞丐妇人,逼问了当年的事,得知了于氏做的恶事,护院一怒之下,杀了那个乞丐妇人。”
司御沉默,既然盛淮安说起这个案子,那这个案子应该和他要说的事有关系,他耐心的听着。
盛淮安:“因为那护院还问出来一件事,被于氏抱回去的女婴儿得老太君宠爱,养在身边,养的 粉雕玉琢,冰雪聪明,于氏和苏同庆夫妻之间却日渐冷漠 、情分消磨殆尽,于氏只觉得是这个孩子给她带来的厄运,迁怒于这孩子,把这孩子当成了眼中钉,在这孩子幼时,曾多次算计要把她丢弃,有一年,上元佳节,于氏派这个仆妇带着她去街上看花灯,之后故意离开,丢下了她。
那孩子多次被于氏算计,能继续留在苏家,得到老太君多年庇护,除了苍天有眼、老太君护佑,也赖于她自己确实是冰雪聪明,被丢弃在热闹的长街,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她依着记忆,一步一步,一条街一条街的,走着回家。
一路上,竟没有如于氏所愿,遇到人拐子。
只是, 快到家时,在燕知楼门口,遇到了澈世子。”
听到盛淮安提起自己的儿子,司御的嘴角多少动了动,但是,却不知该问些什么。
“澈世子自然是不知道这个小丫头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只是,澈世子和那丫头在宫中也曾见过面,且大概也在一起玩耍过,毕竟澈世子经常进宫去见太后,而那丫头,也经常被苏太君带着去拜见谢皇后,俩人在宫里熟识,所以澈世子看到那丫头自己走着回府,一时兴起,做了次好人,用自家的马车亲自送这丫头回府。
这本是一件小事,却恰好被回府的苏同庆遇到。
苏同庆疑心重,虽然确定当年于氏的孩子不是这个丫头,但是看着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妹站在一起,容貌性情,极为相似,他勃然大怒,又想起了当年于氏的奸夫。
当年他曾经拷打过于氏身边的下人,于氏身边的人都没有见过于氏的奸夫,只是曾经听于氏称呼那人为王爷,苏同庆自然把王爷,当成了王爷您,他不敢对您如何,但是多年来折磨于氏,从未停止过,甚至借着于氏的错,让于氏成了他手中赚钱的工具。
那日看到您的儿子送他名义上的女儿回府,虽然明知这个女儿不是于氏所生,依然迁怒于那丫头, 打手罚跪,重重的处罚了她。
小主,
而且,苏同庆开始着手调查当年钱氏娘子的秘事,企图找到钱娘子女儿的生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