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膀胱癌转移—医庐中的传承与探索

第十六章:张仲景医庐中的传承与探索

踏入弥漫着悠悠药香的医庐,时光仿若悄然回溯千年。恍惚间,医圣张仲景穿越漫长的历史长河,现身于此。他身姿清癯,面容和蔼,眼神中透着洞悉世事的深邃,正俯身案前,专注地调配着药材。见我进来,他微微直起身,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向我传授着治病救人的无上妙法,引领我在中医治疗癌症与古代痈疽肿瘤的道路上,开启一段充满智慧与启示的探索之旅。

“后生,你可知晓,古代之痈疽与现今的癌症肿瘤,看似名称迥异,实则内在神韵相通。”张仲景开口说道,声音低沉醇厚,仿若裹挟着岁月的厚重感。“痈疽之疾,根源在于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灵枢·痈疽》曾言:‘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此乃痈疽的成因。而如今的癌症肿瘤,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致使邪毒内生,逐渐积聚而成。二者发病机理,何其相似乃尔。”

“从症状表现来看,痈疽初起之时,局部常呈现红肿热痛之态,这是气血壅滞,正邪激烈交争的外在征象。倘若病情进一步发展,痈疽破溃之后,却长久不能收口,此时更能看到气血衰败的迹象。反观癌症肿瘤,早期或许可见局部肿块,伴有疼痛不适之感,与痈疽初起之症状极为类似。到了中晚期,癌症侵蚀脏腑,患者身体日益消瘦,精神萎靡不振,这也恰似痈疽后期气血大亏的状态。二者皆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激烈较量的外在体现,只不过病症之名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不同罢了。”

“再论其分类,古代痈疽有内痈、外痈之分。内痈生于脏腑之内,像肺痈、肠痈等,大多是因为脏腑气血壅滞,热盛肉腐而形成,这与现代脏腑器官所发生的癌症,在发病位置与病理过程上有着诸多可比之处。外痈发于体表,皮肤会出现焮红、肿胀、疼痛的症状,容易成脓破溃,恰似体表肿瘤早期的局部炎症反应以及后期的组织破坏表现。而且痈疽还有阴阳之别,阳证痈疽,颜色发红、灼热感明显、疼痛剧烈,发展速度较快;阴证痈疽,皮色不变或者晦暗,呈现漫肿无头之态,疼痛并不显着,病程较为缠绵。现代医学中的癌症,虽无直接的阴阳之分,但从患者的整体表现、体质差异以及病情发展的态势来看,也存在着类似的属性特征。阳证类癌,病情进展迅速、症状表现明显;阴证类癌,发病较为隐匿、病程相对较长。深刻了解这些关联,便能以古代的经验为鉴,更好地把握现代癌症的治疗。”张仲景微微一顿,目光中满是期许,仿佛在鼓励我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

我们的患者谢先生,正值42岁的壮年时期,却不幸被膀胱癌的阴霾所笼罩。一切的开端,是反复出现的无痛性血尿,这犹如病魔悄然发出的危险预警。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讲,肾主水,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无痛性血尿的出现,往往暗示着下焦的气血出现了严重的紊乱,有可能是湿热蕴结,灼伤了脉络;也有可能是脾肾亏虚,气不摄血所致。谢先生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病情起初看似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少量尿血的症状再次出现,同时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前往医院复查时,发现尿道口上方长出了米粒样大小的肿块,最终被诊断为癌肿复发转移。这一系列症状,恰似中医里湿热下注膀胱,从而引发淋证,与此同时又有邪毒积聚、肿块内生的典型表现。

谢先生满怀希望地求诊于上海中医学院钱伯文教授,就此踏上了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中医治疗之路。钱教授在初诊时,仔细观察了谢先生的舌苔和脉象。只见谢先生苔薄微腻,脉象弦,钱教授据此敏锐地判断其为湿热蕴结之证,遂决定治以清热利湿之法,佐以消肿之策。在用药方面,钱教授精心组方,选用了萆薢、土茯苓、汉防己、海金沙等清热利湿的佳品,旨在疏导下焦的湿邪,让湿邪有出路;又搭配了蒲公英、夏枯草、白花蛇舌草、龙葵、蜀羊泉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药,用以对抗癌肿;生炒薏仁并用,巧妙地兼顾了清热与健脾的功效;天龙能够通络消肿;琥珀则可化瘀通淋。同时,配合小金片和牛黄醒消丸,进一步增强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效果。

随着治疗的稳步推进,谢先生的膀胱刺激症状有了明显的好转,然而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他逐渐出现胃纳不佳、精神疲倦、四肢无力等脾胃虚弱的症状。钱教授见此情形,当机立断,随即调整治疗方案,加入炒党参、炒白术、茯苓、生黄芪等益气健脾之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焦楂、焦曲用以消食和胃,帮助改善消化功能;通关滋肾丸则发挥滋肾通关的作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遵循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健脾补肾的原则,像瞿麦、萹蓄清热利湿,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山药、枸杞子健脾补肾,每一味药的运用都蕴含着中医的精妙智慧,是对病症的精准把握与应对。

小主,

在药物治疗的坚实基础上,我们还采用了针灸、艾灸、食疗以及归元丹等多种方法,对谢先生的身体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理。

- 针灸:依据谢先生的具体症状和经络气血的运行状况,我们进行了精准的穴位选取。针刺中极、关元、三阴交、膀胱俞等穴位。中极穴作为膀胱的募穴,关元穴汇聚人体元气,针刺这两个穴位能够有效地调节膀胱的气化功能,促进尿液的正常排泄,从而缓解尿频、尿急等不适症状。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针刺此穴既能健脾利湿,又能滋补肝肾,进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膀胱俞为膀胱经的背俞穴,与膀胱直接相连,针刺它可以疏通膀胱经的气血,增强膀胱的功能。在针刺手法上,我们依据穴位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灵活采用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手法。对于实证穴位,采用泻法,以祛除体内的湿热之邪;对于虚证穴位,则采用补法,以补充人体的正气。初次针刺时,谢先生略显紧张,进针后,他描述有一种酸麻胀重的奇特感觉,这便是中医所说的“得气”表现。随着后续多次针刺治疗的持续进行,谢先生逐渐适应了这种治疗方式,尿频、尿急的症状也开始出现了令人欣喜的缓解迹象。

- 艾灸:借助艾草的纯阳之力,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能够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消瘀散结的神奇功效。我们常选取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位为谢先生进行艾灸。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是人体先天之本源,艾灸此穴可以培补元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气海穴和关元穴同样汇聚着人体的元气,艾灸这两个穴位能够温补肾阳,促进气血运行,有效改善虚寒体质。艾灸时,将艾条小心点燃,保持距离穴位皮肤2 - 3厘米的适宜距离,使患者局部产生温热感却又不会有灼痛之感为宜,每次艾灸15 - 20分钟,直至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在艾灸神阙穴的时候,谢先生能够明显感觉到一股热流从腹部缓缓向全身扩散开来,他兴奋地表示艾灸后身体变得更加温暖舒适,精神状态也比之前好了许多。在艾灸的持续作用下,谢先生的脾胃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食欲逐渐增加,身体的营养摄入状况得到了改善。

- 食疗:依据谢先生的病情和体质特点,我们为他量身定制了专属的食疗方案。建议他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健脾补肾作用的食物。比如薏仁粥,薏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解毒的多重功效,与大米一起煮粥,既能为身体补充必要的营养,又能辅助药物治疗,有效地缓解体内的湿热症状。山药枸杞炖排骨这道汤品也十分适合他,山药健脾益胃、滋肾益精,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排骨富含蛋白质等丰富的营养物质,这道汤品既能健脾补肾,又能增强患者的体质。同时,我们还特别嘱咐谢先生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加重体内的湿热之邪,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谢先生严格按照食疗方案坚持食用薏仁粥和山药枸杞炖排骨一段时间后,身体的虚弱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体力逐渐恢复,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 归元丹:归元丹是补充谢先生先天元气的关键所在。其配方源自古代医家对人体元气养护的宝贵经验总结,主要由人参、鹿茸、紫河车、龟板、鳖甲等名贵药材精心配伍而成。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紫河车补精,养血,益气;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这些药材相互协同配伍,能够有效地填补人体的先天元气,增强人体的生命力和免疫力。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先天元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康复能力。在服用归元丹时,我们严格按照既定的剂量和疗程,让谢先生在空腹时用温水送服,以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服用归元丹后,谢先生明显感觉精力比以前充沛了许多,身体的抵抗力也有所增强,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感到疲惫不堪,这为他后续的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师傅始终严格遵循辩证论治的原则,时刻密切关注谢先生的症状变化,仔细观察他的舌象和脉象的细微改变,及时、精准地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师傅还不断耐心地叮嘱谢先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不可小觑,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身体的康复。随着治疗的持续深入进行,谢先生的尿频、尿急、尿血症状逐渐得到缓解,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仿佛重获新生。再次进行膀胱镜检查时,令人振奋的是,尿道口上方的肿块已然消失不见,膀胱容量恢复正常,粘膜清晰,未见新生物,这无疑是对我们中医综合治疗效果的最好证明。

这段宝贵的治疗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综合治疗在膀胱癌治疗中的显着效果和独特优势,也更加激励着我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不断深入探索癌症与痈疽治疗之间的内在关联,传承和发扬中医这一瑰宝。中医,它不仅是一门医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承载着千年的智慧结晶,照亮我们攻克疾病的漫漫征途。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怀揣着这份对中医的热爱与信念,砥砺前行,以古人之经验,解今人之病痛,不负医道传承之重任,让中医的智慧在现代医学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书写中医传承与创新的崭新篇章。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所提及的药方和治疗方法仅仅是为了营造小说的效果而设定的,它们并非真实可行的医疗手段,因此请千万不要盲目模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第十六章:张仲景医庐中的传承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