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千帆竞发

九月的泉州,热气蒸腾,就算是晚间的海风,也难吹散。

城外市舶码头更是热火朝天,喧嚣从未停息。

张小白他们的船队,算是来的比较早的一批,还能在码头附近有个比较靠谱的泊位。

后面这两个多月,海船的数量每天都在增加,码头上早就没了空位。

好在这个年代,大家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什么泊位不泊位的,那都不重要。

沿着码头两侧,找个水流相对平缓一点的位置。

几个小艇一组合,铺上木板就是一个简单的浮台,然后一个个的大长木板头尾相接,远远地延伸出去,直到坚实的土路,上下货物的问题就解决了。

搬运货物的苦力没那么多讲究,只要货主肯多加一分钱,路难走点又算得了什么呢,从小到大,这种长板走的还少了?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整个泉州城人口激增数万。

整个江边沿岸数里,密密麻麻的停满了的海船,一眼望不到尽头。一到晚间,灯火亮起,远远望去如同长龙一般。

酷热的夏日江边,就连夜间也是喧闹的,船舱里难闻的酸臭味,以及无处不在的蚊虫,没有几个人能睡的安心,三五个人一小撮,听着老水手吹牛皮,一吹就是大半宿。

不想听的,自己找个凉快地方吹吹风,有闲钱的还可以上岸买点吃食。闲钱多的,还能找个花娘,抚平心里的燥热。只不过,这次船靠岸的时间有点长,兜里还有钱的水手已经不多了。

除了海商的人手,以及在码头上卖力气的力工,还有周边聚集而来的大批村民。

这个挑着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那个挑着凉茶、米酒,外加一些海品干货,只要来这里,就不愁卖。

随着海商越聚越多,新鲜的瓜果蔬菜,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争相抢购之下,价格还涨上去了不少。

可惜大部分村民,也只能干瞪眼看着,就凭自家的那点田地,就算使劲薅,薅秃了,它短时间内也长不出来。

当然也不乏脚力充沛之人,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往返二三十里,去别的村子里挑上一担。送到码头,至少能挣一倍的价钱。

多的不说,跑个两三天,就能给家里买上一匹松江棉布,今年过年的时候,孩子、媳妇都能做套新衣服穿。

刚刚送完一担菜的赵阿四,坐在路边的阴凉里,手中一把铜钱数了又数,终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把钱揣进怀中口袋,摘下头上的斗笠,擦了擦头上的汗,一边扇风,抬头打望眼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