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计划的可行性

第140章 计划的可行性

林如海对于文郦方案没有感到意外,实际上经世学派内部对于币制的构想是和文郦此时讲的有些相似的,但这样的方案,其细节是有问题的。

“缩钱扩银,以专卖为本发行纸钞。”林如海知道谈话进入深水区了,便起身背手踱步相问,“敬淳,以专卖为本发行纸钞不是没有过。

北交南会,自宋仁宗天圣元年,设立“益州交子务”,实现纸钞的官方发行开始,到南宋时期得到盛行,为了对抗金国,先后发行“东南会子”、“湖广会子”,以铜钱、白银及专卖品如盐、茶等为储备,设立“称提务”管理。

可自宋之后,就再未有过类似的行为,如果本朝效仿前事,就需要对盐务、茶务做出调整,关系重大不说,自明宝钞失信于民,朝野民间都对纸钞怀疑颇深,你如何保证纸钞的信誉?”

文郦对此早已打了多遍腹稿,立刻应答道,“大人,您既提起宋朝前事,也应当知道,交子出现本就是为了应对铁钱笨重、不利流通而设,后期规模扩大、官方化,正在于铜钱出现短缺,宋廷发行已补流通货币之不足,与前明以来官府所面临银缺的状况是一样的。

宋代时民间实际流通的是铜钱,金银仅少量使用。从如今对宋朝的回顾观察来看,金银钞三者都是为了应对铜钱不足而产生的替代性货币,而宋时黄金、白银稀少,所以真正算的上替代物的是纸钞。

纸钞利于流通,且对于大宗交易有利。

到了明洪武时期,铜钱依旧短缺,依照宋元两代经验,官府发行纸钞。

但洪武帝私心过重,纸钞滥发,与宋廷措施完全不同,缺乏对应金银物资储备以保证纸钞信誉,一应皆赖皇权天威。

而在同一时期作为铜钱三项代替物之一的白银流通量由于海外输入不断增加,其依据金银的天然货币属性,在大宗交易中广泛使用,并最终占据了纸钞应有的地位。

如今本朝白银数数倍于宋,而仍不满足民间所需,其原因呢?

难道是因为前明和本朝的物产远超宋元吗?”

林如海愣住,文郦的观点是新颖的,对于铜钱的货币替代物与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是前贤不曾想过的。

黄梨州的“废金银而通纸钞”看起来和文郦他们的方案如出一辙。

但从文郦的话,可以看到两者的出发点不同,文郦承认了白银的地位,并不认为白银可被行政命令所要求的铜、钞所取代。

因为历史已经选择了白银,从这一点讲,文郦认为的洪武帝私心过大是没有问题的。

但关于后半段白银的稀缺问题,林如海是知道一些的。扬州地处江南,烟雨繁华,白银随处可见,市井小民手中亦有。